如何总是成功克服拖延症?
By 孙萌 沈阳
一、理论支撑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拖延症分类:拖延症由隐性拖延和显性拖延两种。隐性拖延是指做一些边界性工作,而不做核心任务,显性拖延是直接拒绝行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克服拖延症需要依靠认知动机。那么什么是认知动机?认知又是什么?
认知,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
认知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状态。
认知动机和认知行为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认知动机可以正向刺激认知行为,与此同时,认知行为也可以反向刺激认知动机。如果总也酝酿不出来动机,那就直接行动吧!
二、自身案例
1、显性拖延案例
决定考研的那一天起,每天早上定6点半的闹钟,理想的状态是时针指到6点半的一刻起,就刷地一下起床、洗漱,7点半准时坐在教室看书。现实却是躺在床上,下决心一定要起床,这个下决心的过程不经意间就是十几分钟。
如果总也酝酿不出来动机,那就直接行动吧!
当6点半的闹钟响起时,就立马起床,虽然刚开始生物钟带来的不适感令人无所适从,但是一个月后,养成习惯,哪怕是想睡到7点,6点半的闹钟一响,想睡也睡不着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如坐针毡。
案例分析:闹钟响后下决心起床是酝酿动机的行为表现,闹钟响后直接起床是直接行动,当生物钟养成后,每天6点半的坚持起床会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由此产生坚定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的内部动机,从而正向刺激认知行为,属于内唤外。
2、隐性拖延案例
管理学是跨专业的新知识,而且分值高达150分,可谓是重中之重的,应该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学习,但总是刻意避开这门科目,而是处理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清理邮箱、回消息等。
使用To Do List将需要处理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排序,拒绝处理鸡毛蒜皮的小事,只做To Do List列表中最重要的事情,形成头脑中的思维闭环,其他的琐事休想套路我。
案例分析:与学习重要的管理学相比,处理生活上的琐事这是没有区分到事情的重要性和紧急性,使用To Do List的工具是辅助区分重要性和紧急性的,形成思维闭环。
三、流程图
四、解决方案
克服拖延症的第一步就是判断拖延症类型,然后根据特点寻找解决方案。
1、显性拖延解决方案
如果总也酝酿不出来动机,那就直接行动吧!
2、隐性拖延解决方案
使用To Do List,列出所有的任务,按照重要性排序,划去不重要的事情,只做最重要的三件事,让大脑形成闭环。
五、实践反馈
小组内两位成员先前都存在拖延症问题,尤其是隐性拖延的问题更为严重,但使用本教程后,拖延得以改善。
下图是两位成员使用To Do List的随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