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简译】
梁惠王对孟子说:你知道的,曾经的晋国是天下最强的,但是等到了我执政的时候,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边被秦割地七百余里;南边又受辱于楚国。我感到很羞耻,我愿意替所有死去的将士报仇雪恨,怎样才可以啊!
孟子回答说:一个方圆百里的国家就可以王天下(使天下归服,举的是文王百里而王的例子),你如果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注重农事(深耕细作,勤于除草,代指重视农事)。健康的成人在不农忙的时候学习孝悌忠信,使他们在家能够服侍父兄、在外能够服侍长上。(这相当于国家达到什么状态呢?就是法制税务合理、注重经济发展、人民素质高,各尽其位。)就能使民用棍棒攻破秦楚的坚甲利兵。对方使民不以时,使他们不能耕种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他们陷民于水火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谁会与你为敌呢?因此说:有仁之人无敌人,大王请不要怀疑。
【归纳】
1、大名鼎鼎的“仁者无敌”就是出自于这里。文中的意思是,如果梁惠王是仁者,那么出征人们陷在水火之中的国家,是没有谁与他为敌的。没有人与仁者为敌,这就是仁者无敌。所以这句话重要的不是无敌,而是仁者。
怎样才能成为仁者呢?从文中举例,实际上只有一个区别:那就是为人还是为己,从本还是从末。
梁惠王说的所有事情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说的,比如打败仗、长子死、割地、受辱,感到羞耻等,即使是想要为士兵报仇也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无私英明”。所以这是不仁。
而孟子的回答中,没有一字提及要怎样为他解决上述的难题,因为梁惠王说的那些事只是事关自己荣辱,而孟子的内容全部是在面对天下民众。孰大孰小,高下立见。因为,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是治不好国家的,人民是国家根本,立足于人民,人民强大,才是治国强国的根本。
2、治国和修生的道理是一样的,国家出了问题,把梁惠王想的是怎样才能报仇雪恨,夺回失地,重立国威。但是孟子的做法立足于根本,知道人民才是国家的保障,国强实则是民强,因此反其本,主内不求其外。一个人可能经济上不富裕,处境不顺畅,但是穷则找钱,困则求权无异于梁惠王的做法,而正确且就近的做法是提升自己实力能力,不假外求,求内而已:锻炼身体、学习技能、诚实守信,努力向上,这就是困厄中的我们不必焦虑的方法,自身的敌人永远都是自己的内心,深谙此道,则这样的人也是“无敌”的。
2、施行仁政是没有地方时间限制的。不管是国土大或小、国家形式危机或者缓和,为民谋福,施行仁政都是可以立马进行的,不必找任何借口。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治国如此,修身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