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校工作后,常常受邀指导一线学校的课题研究。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也有一些失败的感悟,我想是时间认真思考在一线课题研究中,专家究竟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了。
就我个人而言,我相信课题研究对于学校改进、教学改进及教师素质提升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我自己也在各种培训中倡导科研兴校,基于证据的变革。这与国家的政策导向是一致的,体现在国家各级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奖的评选、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的日益重视。将课题研究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建立关系更是将课题研究与学校教师的发展建立了紧密的关系,为教师、领导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也追加了一剂强行针。
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的短板在于文献的综述和研究的设计,数据方法上的薄弱,实践经验的强者。而我们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经历过完整的学术研究,有多次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的经验,在文献综述和研究设计上是可以有很多经验为一线教师所用,因此基于知识结构互补的一种合作是可以实现双赢的。
目前积累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中,有几点甚是关键:
1、认识到专家作用的有限性。专家好比陪跑者,给你打气加油,告诉你前面有弯道或有坑,告诉你这条道可以走,或者此路不通要重新换道,告诉你离终点还有多远……,但有一点,专家不能代替你跑。也不能说专家做专家擅长的,理论部分专家负责,老师做老师擅长的,有很多领导认为,自己的老师水平低,只能做实践的,希望专家完成理论的部分。这在实践中也行不通,因为,没有理论和实践的对话,做出来的课题就没有灵魂,既不可能滋养实践,也不可能丰富理论。很多成功的案例都来自于我与一线的老师、校长们反复对话,通过反复的对话,我能够深度了解他们的实践,用科研的思维,帮助他们拟清课题研究的思路和下一步的具体步骤,推荐相契合的文献,他们文本修改后,实践思路更加清晰,继续前行,遇到问题,我们又开始对话,往往做完课题,老师们在这个领域都是小专家,理论说得头头是道,还有学校具体的案例支撑,出去培训比我们更受欢迎,感觉视野扩宽了很多,成长了一大截。正如上面所述,专家和一线领导老师是知识结构上的互补,但在课题中不能代替一线老师思考,只有帮助老师在实践和理论中穿梭对话,老师才有可能实现能力的飞跃。
这样的合作是基于一线学校及教师真正认可科研对实践改进的作用与价值,而不是将课题作为学校要完成的一个事务。不同的认识在实践中有不同的做法。如果认可其作用与价值,就会把人、事、时间、所需其他资源予以相应的匹配,并纳入学校常规的管理工作中。如果只当做一个事务,“完成”最重要,不管以什么方式,如果你认为他哪里做得不够好,他就直接让你来帮他们完善,甚至给他们写结题报告。一些学校甚至希望直接外包给专家完成。
2、一线的老师需要坚定的认识到,这是你们的课题,你们需要持续的做出专业判断。一线老师在做课题的过程中,会遇到同行、课题的管理者、不同的专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可能会给到你不同的建议与点拨,甚至有一些是相互矛盾的建议。这个时候,这些不同的声音好似一束束灯光,帮助你找到你课题研究不同的面,你需要着重考虑的是这些建议对你课题有怎样的启发?让你关注到了哪些你之前没有关注到的点?修正了哪些你不成熟的认识?帮助你看到了哪些可能的路径,所有的建议,只有经过你深思熟虑的思考,才能真正影响你的研究实践。你不做思考和取舍,让其他人帮你做决定,最终后果也是由你来承担。因为答辩的时候,别人问你问题,你不可能说,我也不知道,是某个专家让我这么做的。需要知道,每个专家的经历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对你课题了解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对你科研问题的建议也会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同样的一个建议,你在不同的阶段,理解程度也会不同。所以,你需要借助一束束光,去拓展你的视野,去做出专业的判断,推动课题继续实施。
切记,千万不要去问A专家,为什么B专家这样说,因为A专家也不知道。如果你真的想知道,最好直接去问B专家,他会给你更加丰富的信息,帮助你更好的做出专业判断。也不要去问C专家,到底该听A专家的还是听B专家的,因为C专家不会说,说了也不算,就算他说了,最后课题还是你去答辩,你还是不能说,我也不知道,是某个专家让我这么做的。别忘了,做课题,就是让我们逐步形成有理有据的专业判断能力。所以,在课题研究上,你需要自信一点,持续训练自己做出专业判断的能力,因为,你的课题,你必须做主。
3、把握专家在课题研究中的介入时机
在课题的申报、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专家的作用呢,首先,在选题阶段,可以基于你们的实践与思考,与专家就选题进行讨论,让专家充分的了解你们的实践,你们学校在做这个实践中的优势和基础,一方面可以帮助你们把课题名称凝练得更好,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讨论,专家能够在文献检索上给你更具体的建议,起码能够保证搜到的文献质量较高,少走弯路,在文献的阅读与基本的学术规范上给到规范性的建议。同时,在研究的设计上,如果专家足够清楚你们的实践,能够在方法的选择、研究数据的收集、研究数据的分析、研究数据的呈现上提前给予一些可行的建议。其次,在课题实施的中期阶段,及时总结梳理课题报告文本,对照文本与专家沟通你们课题的实践做法、成效、成果、问题,看看文本和实践的差距,做出课题后续的方案,确定哪些需要继续,哪些需要微调,哪些需要补充。最后就是结题或者是成果申报阶段的凝练了,因为专家介入的早,因此对学校的课题时比较熟悉的,因此,更容易贴切、深入的与学校一起凝练科研中的经验、创新等内容。我想,把握好这三个时机,能够更好的实现专家和一线教师、领导知识结构的互补,真正实现课题研究实践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