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虽然我们一家人住在城里,但在郊外的一处旧房子边上,早已退休的父母仍然难以割舍早年从农村里出来的那份对土地的执着之情,开辟了一片菜地,隔三岔五地过去伺弄。
逢蔬菜成熟的时节,两位老人就去菜地里摘些菜,分别给我和弟弟两家捎带过来。在那五颜六色的各式各样的蔬菜中,有时就有卷心菜。
或许是人到中年喜欢恋旧,看到卷心菜,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童年和故乡,回忆起童年的卷心菜。
小时候,我家住在江南幕阜山北麓丘陵地带的一个农场里。父亲在农场的一家企业里上班,母亲在农场的分场务农。我家屋后有一条公路,毗邻公路的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茶园;屋前有一片杉树林,中间隔着一方水稻田,再远处是一处荷塘和一个湖泊。房前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一块四周围起来的空地,那是我们家的菜园子。
那个年代物质远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可是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吃的蔬菜是纯天然绿色食品。不像现代人有太多的顾虑,担心空气中的雾霾,担心水质污染,担心蔬菜农药残留。因此那个年代的人是快乐的,而现在的人总是提心吊胆,疑神疑鬼,快乐不起来。
小时候,我和弟弟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我们家的菜园子了。爷爷是种庄稼的好把式,一年四季当中,小小的菜园子总被他整饬一新,一派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我们小孩子最关注的当然是那藤架子上长出的成熟的时令瓜果了,有鲜嫩的黄瓜,翠绿的豇豆,还有那红彤彤的西红柿。但是要论餐桌上孩子们最常见的味道最美的蔬菜便是卷心菜了。
我们常往菜园子里跑,就看到地头什么时候种上了卷心菜的嫩苗,什么时候卷心菜又长大了,什么时候卷心菜开始卷包了…… 于是我们便掰着指头掐算卷心菜成熟的时间,心里热切地盼望着能早一天吃上那酥甜可口的卷心菜。
卷心菜又名洋白菜,甘蓝,我们当地人叫它包菜,秋天一到,家家户户的菜园子里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本草纲目》中记载:甘蓝(卷心菜),煮食甘美,其根经冬不死,春亦有英,生命力旺盛。农场里,湖区土地宽广肥沃,农场职工大面积种植卷心菜,成熟的卷心菜因其味美、产量高、耐储藏,多销往外地。
当时周边公社却很少有人种植卷心菜,据说是技术不到家或是土壤不宜或是其它的什么原因,总之公社人就是种不了卷心菜;种了也白搭,那卷心菜根本就卷不了包。公社人就很羡慕农场人,羡慕农场人会种植卷心菜。那时候公社行政上属县里管辖,而农场直属省农垦厅管辖,级别比公社高。公社里多产猪饲料糠,农场里多产卷心菜。公社社员便常常推着满载着糠的板车来到农场,以糠与农场职工交换卷心菜,双方倒也各取所需。
在农村,卷心菜外面裹着的那几片绿色的叶子,一般是用来作为家禽的饲料或是喂猪的,人一旦煮食了,那味儿是很苦的。记得有一年秋天,我和邻家的一位女孩相约去偷队里种植的卷心菜,那也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偷菜”经历。我们带上菜刀,挎上竹篮,很快便来到那一大片卷心菜地里。大约是心虚,我们偷采了五六棵卷心菜便匆匆忙忙回家了。回来的路上,女孩冲我竹篮里的卷心菜瞟了一眼,忽地露出兔牙,忍不住咯咯笑起来。我一时莫名其妙,再回头往她竹篮里一瞅,我脸红了。她采的卷心菜圆润光洁,小巧可爱;我采的呢,身上还裹着厚厚的一层老叶子呢。我这才知道采摘卷心菜的窍门。
卷心菜性平、味甘、归脾、胃经,卷心菜可补骨髓、润脏腑,益心力、壮筋骨、利脏器、祛结气、清热止痛。据说德国人认为卷心菜是蔬菜之王,能治百病。在西方以卷心菜为治病的偏方,就像中国人以萝卜治病一样常见。
现在我依然爱吃卷心菜,可是却再也吃不出童年时的味道了。童年的卷心菜啊,它不仅丰富了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我们的餐桌,装点了我童年平淡无奇的生活,它更让我感受到童年时光的丝丝甜蜜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