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何在
教育是一个公共文化领域,教育的公共属性决定了教育问题需要作为公共的论题加以思考和讨论。如何解读“王钟之争”,如何理解“古人云“正其义不谋其功,明其道不谋其利”,所为“义道功利”自己他人评述。
事实证明,关乎大方向的争论是想回避也回避不了的。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重建了新的知识观,学习观和课堂文化观,指出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唯一出路就是吸取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经验,从精英主义教育走向大众主义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人。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与体制的同步改革,归根结底涉及利害关系的重新调整。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凝聚着本土改革实践的经验,而且体现了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课程改革是在传承我国基础教育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借助学校课程的重建,课堂教学的重建,学校文化的重建,推进课程发展的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历史过程,然而在改革纲要———课程标准———新课程实验各个环节总是会出现某些落差,不能因为课程标准或新课程实验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否定它的改革大方向。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是专业行为,也是合作行为。真心实意的做课程改革的促进派——这就是课程人的社会责任。
教育问题、学校课程问题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需要整体的,全局的、专业的思考,也需要善意的批评和理性的向响应。要学会主张,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在共同的目标追求下,寻求多元声音的交响。在改革的大方向取得共识的前提下,我们需要调查、实验、研究、讨论甚至争论的问题牵涉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而且层出不穷。
我国教育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时期,教育优化和教育问题共生,教育进步与教育代价共存,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已经让我们付出了太高的教育代价,每一个有良知的课程人,应当共同承担起尽力减少乃至避免这种教育代价的社会责任。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围绕课程改革的问题,改革与反改革的声浪恐怕会持续改革的全过程。一位日本教育哲学家曾经说过,迄今为止教育思想可以归纳为三大教育思维方式——-“过去主义哲学”、“现在主义哲学”、“未来主义哲学”。过去主义哲学一味沉迷于过去而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主义哲学纠缠于眼前的困惑而只能左顾右盼,而未来主义哲学却要立足于未来的文化,审视是过去与现在而又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主义教育思维正是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学校课程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围绕课程改革的问题,改革与反改革的声浪会持续改革的全过程。教育现象千姿百态而又千变万化,但并非不可认识、不可驾驭。课程人唯有贴近世界学术前沿,贴近改革实践前沿,贴近学科重建前沿,才能真正持续地发出自己的专业的声音,才能真正回应新时代“概念重建,课程创新”的挑战。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为了我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践,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我们相信课程改革的大潮终将冲破应试教育的一切羁绊,开创新世纪我国课程创新的宏伟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