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驿路梨花》的第二课时,在品析人物形象时,设计的活动是紧扣课文25自然段的一句话——“多好的梨花啊!”
这里,梨花与人建立关联。梨花,指的是叫梨花的小姑娘。
于是,顺势将“好”这个抽象性的词,换成具体的词,板书:多()的梨花啊!
学生细读课文,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能够填的具体词,学生填的词有很多,一班的孩子填的有:善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细心、有责任心。
紧接着,为了感知其他人物形象,我再一次板书:多()的()啊!要求第二个空填其他的人。
孩子们读的很专注,最让我惊讶的是填解放军战士这一处赏析,因为对于这一处我没有细品,只想到了乐于助人。但孩子们的生成很精彩,且看这个镜头:
王琳萍站起来说,“第33段,‘十多年前,有一对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我从‘第二天早上’一词看出了解放军叔叔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我赶紧追问:“你读得很仔细,很会扣字眼读书,你扣的这个词一下子打开了我的思路,只是我想到的不光是乐于助人。你能就你抓的这个词再深入一点吗?”
王琳萍有些茫然。
我说,“我再读一遍这几句话,同学们再听一听,看能听出点什么。”
我读,“第二天早上就”我做了重音处理,有的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纷纷说道,“言行一致,说干就干……”基本上接近了。
紧接着,再一次引导:“解放军叔叔昨晚上睡得好吗?”
“不好,书上写‘半夜淋了大雨’。”学生不约而同的回答着。
“那如果你是这种情况,你第二天早上会怎样?”我问。
“大病一场,高烧不退。但解放军叔叔即使不生病,也会很疲惫。可他们依然坚持盖房子方便路人,我看到了解放军叔叔坚定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孩子站起来说。
“多好的回答啊,只有两句话,我们却鲜明地看到了解放军战士身上的闪光点,这就是我们读书的妙处。仔细读,我们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此时,我迫不及待的希望你们能读好这几句话,读出对解放军叔叔的敬佩、感激与赞美!”
学生们动情地诵读这几句对于解放军的描写。
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似盲人摸象般,我们将文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仔仔细细地品析了一番。
最后,落到主题上,板书成一朵花的形状。
语文课,设计活动,让学生去说,教师适时地引导,确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是,自己在引导上的功力还是不够,这一年,我还需要在课堂里出生入死,锻炼自己设计活动的能力,提高自己引导学生的能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多阅读,多思考,多记录,在一日日的积累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有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