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毕淑敏老师的书是从她的《非洲三万里》开始,这是一本游记,坦白说,它颠倒了我对旅行的认知。然后是《蓝色天堂》、《美洲小宇宙》,期间也读过她的心理学方面的随笔和小说,随着书中文字渐次映入眼帘,慢慢地我就成为毕淑敏老师铁打的粉丝了。
我们都知道,毕淑敏的著作量惊人,散文系列、小说系列、游记系列等,诸多作品备受大家的喜爱。而在我的书架上,也就仅有十余本,说起来仅读了这些就自称铁粉似乎有点言过其实了。可是,我真的是喜欢她的书,喜欢书中文字、书中故事、书中自成的那个世界。
这本《南极之南》前几天我刚刚读完,连日来心中思绪难平。在地球的最南端,有个童话般的冰雪世界,也是到目前为止人类所不能随意踏足之地。那里的冰雪、海洋、天空、动物、自然环境,对我们而言,是那样的陌生又新奇。
所有这些有关南极的认识、思考和感动,都源自于毕淑敏的这本《南极之南》。我觉得毕老师的游记有一种东西,使得它们不仅仅为“游”而生。当然这些书中到处可见异域风情和奇闻趣事,但更多的却是毕老师游览过后对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的感知与思考。
书中分许多章节,每个章节,一隅风景,一段故事。我特别喜欢这些文字,它有沉淀浮尘、稳定心神的作用。当打开书,进入另一个世界,心安静下来,感觉整个人如水晶般明亮剔透。精神的愉悦和身体的放松,在读这些文字时,趋于完美。
冰雪自成世界
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四面环海,孑然而立。《南极之南》共有23篇文章,篇幅都不算小,信息量也挺大。前面十五篇文,主要写的是毕淑敏在南极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这里,南极固执地向我们展示出自己那片单调的冰雪世界。一脚踏入掩至膝头的大雪、触目所及无边无际的冰——冰山、冰川、冰海、海冰……我之所以将同样的冰做这种大同小异的区分,是因为它们各自带给我太大的震撼。
下面借由一组数据,让我们一起来体悟南极冰的气势和魄力。整个南极大陆囊括了90%的地球表面冰,冰层平均厚度达2300米,最高处达4750米。再有,我们平时所见到的冰为白色,而南极冰则多为深空一般的蓝色,更有甚者为黝黑色。这里面有着巨大的时间差:冰由白变为深蓝需要4000年,变成近乎墨色的黝黑则至少需要10000年。当真是满溢着浪漫色彩的年份呀!
还有那南极的风,惊天地泣鬼神,被人们封了一个凶残的名字“杀人风”。1960年,日本南极科考站的福岛博士,走出基地喂狗,突遇每秒35米的飓风,从此再也没有回来。7年后,在距离科考站4.2千米的地方发现博士保存完好的尸体。
南极生灵成就孤独大陆
由于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气候,使得它到目前为止仍为一方净土。单纯、寂静,与世隔绝。人类驾驭不了这里,反而是那些自然之尤物成为南极的主人。首先是呆萌的企鹅,然后是各种鲸类、海豹,遨游天际的漂泊信天翁等等,当然还有一些微小的我们叫不上名字的水生生物。
这些动物常年生活在南极,使得寂寞而宁静的南极一直都有温存的生命气息,时不时地这里那里还会出现些许喧嚣。然而,正是这些静谧中的天籁之音,方才显得这片大陆是如此孤独。不过,就人类而言,我们还是钟情于这种孤独的存在,并无时不在呵护着这孤独。
世界的肚脐——复活节岛
在《南极之南》的后面七个章节里,毕淑敏主要描述了有关复活节岛上的一些见闻。孤悬在太平洋当中的复活节岛,被当地居民称为“世界的肚脐”。
复活节岛是这一行人去南极路上途径的岛屿,位于浩瀚的南太平洋,是一个气候适宜的热带岛屿。书中插图风景优美、绿意盎然,和前半部分的冰雪莽原形成极大的反差,别有韵味。
复活节岛在书中占得比例还是蛮大的。这里面有关于当地“长耳人”、“短耳人”的由来,岛上现存寥寥的、现已失传、无人能解的原始文字,更多的篇幅则是有关当地人的信仰。他们的神圣之物,也就是那些背向大海高大肃立的石雕“摩艾”。还有他们的祖先曾对“摩艾”长久的雕刻,后来又神秘地突然间罢手,留下一片荒废的遗迹,予后人无尽的猜测、遐想……
所有这些毕淑敏在书中都进行了深刻的探究与思索,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她也有“地球是宇宙中的一枚复活节岛”的贴切比喻,引领读者和她一同陷入沉思。
心中的精神家园
《南极之南》当中所描写的那片神圣之地,如今已成为太多人的精神家园。那里有我们身处现世所没有的一切美好,纯洁、安静、孤独,更有我们不得不敬畏的大自然的无穷威力。任何人,当处于那样的一片荒芜和洁白之地,都免不了从内心深处去体悟人生与生命吧?
读完此书,收获满满,真心地羡慕那些如毕淑敏般有能力、有魄力游览极地之人。
最后,借由此文向我的文化偶像毕淑敏老师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