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提起功利,总是带着明显的鄙视,似乎这两个字太过低俗,提起便是对自己追逐爱好的一种亵渎一般。
事实上,功利的心理无处不在。只是有人不愿意去承认而已。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多元社会,我们每天能接触到太多的诱惑与新鲜的事物。也会在那么一瞬间,你get到了自己的那个点。譬如听到一首很好听的曲子,很想把它弹出来;譬如听说有了某个证书,对升职加薪很有帮助,就想去考证......
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卯足了劲儿的朝这个方向去努力,然而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或急于求成,或心血来潮,总是要不了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
无他,既然是发展自己的爱好,都是做给自己看的。当自己累了的时候,没有那么的去在乎最终的结果,自然而然就想要放弃了。
既然自己是行动的执行者及最终结果的裁判员,为什么要让自己那么累呢?
半途而废的人,几乎都是这种心态。
表现给自己看的,当然可以随心所欲。但如果是有利益的驱动呢?是否更有动力坚持下去?
我大学最好的朋友,小睿,大三快上完的时候突发奇想地要去学笛子,说是大学期间一直默默无闻,一定要在毕业晚会上表现一把,不然大学不白上了吗?
她很快就找了个培训班,一对一的讲课教学,每周去上一节课,在宿舍吹太吵,自己就每天六点钟爬起来到操场上去吹笛子练气,我们都戏谑她考四六级的时候都没起过这么早,简直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不仅如此,她走路的时候口中还念念有词,居然是在唱谱,简直是走火入魔了。
她吹的曲子,由最开始断断续续鬼哭狼嚎一般,两个月后就可以吹简短的曲子了,虽然还没特别熟练,但已经有曲子的意思了。
在大四的毕业典礼上,果然大放异彩,当《谁说梅花没有泪》悠扬的旋律从她的指端流泻而出,简直都不敢相信。
看来虚荣心和表现欲有时候确实是一种不错的动力。
作为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有考注会的执着。
然而在我第一次去考注会的时候,简直惊呆了,偌大的考场,只坐了不到一半的人,也就是说,一大半的人都没有去参加考试。或者工作加班,或者家中有事,或者朋友有约,这些都能成为理由,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好好准备这个考试。
曾经看过一个关于注会的段子:
审计566页,会计527页,财管510页,税法510页,战略322页,经济法486页,加一起2921页,一年按最低10W年薪,至少可以执业35年,可挣350W除以2921......相当于看一页挣了1198元......
看完这个,立马有认真看书的冲动了有木有?
虽然只是个段子,但是却寓庄于谐,还有比挣钱更好的激励,能让你全力以赴、放下所有社交娱乐、跟打了鸡血似的去看一摞死板且没有趣味的专业书吗?
司马迁在《史记》的“货殖列传”中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没有了利益,谁还能把枯燥无味的学习坚持到底?
神人也。
曾经有个俱乐部为了搞一个活动,需要招一批人教习跳舞,有报酬。在招聘的时候明确规定,不要招那些讲自己对舞蹈有浓厚兴趣的,只招那些为生活所迫,需要报酬来维持生计的。
对舞蹈感兴趣的人,完全是凭借兴趣,今日有兴趣有心情,就拿出百分之二百的热情去学习,明日没心情了,索性就不来学习了。
而那些完全是为生存所迫,冲着报酬来学习的人,不管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心情,都必须,并且全力以赴的来学习。无他,生存,才是此时唯一的追求。
不可否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行动开始的自发驱动力,然而,它只是一把开门的钥匙,能否将其发挥到极致,更需要持续的动力。没有了功利的驱动,兴趣又能持续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