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充斥着对“量子波动阅读”口诛笔伐的声音。我最先接触这个话题,是在朋友圈看到了同学发的一个视频,一群孩子在辅导人员的陪同下,快速的翻书。同学配文“这都有人信?”。没错,真的有人信了,问题就出在这里。
对于这个现象,不光是骗子道德败坏的问题,也不单单是不读书的家长得交智商税,而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问题,并且有人正在利用这种焦虑来赚钱。
我家的宝宝才13个月的时候,她甚至还不能走好路,爸爸妈妈还没喊清楚,这时候就已经有早教机构开始向我推荐早教课程了。相比起“量子波动阅读”,早教课程虽然相对靠谱,在性质上有本质区别,但它们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就是利用家长的教育焦虑挣钱。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那么我们就来聊一聊赢在起跑线上会怎样?如果说《伤仲永》的故事不够现实的话,那举两个历史上真实的例子。
风流才子唐伯虎,年少时天赋异禀,聪明好学,16岁中府试第一,28岁中乡试第一,次年入京参加会试,因科举案受牵连入狱被贬,使他丧失进取心,从此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晚年生活十分穷困,依靠朋友接济生活。
西楚霸王项羽,出生名门,二十几岁就分封十八路诸侯,风光无限。战场上也更是叱咤风云,从无败绩,却逐渐变得刚愎自用,最后遭遇垓下之围,败于混混出生的刘邦,引得自刎乌江。
人生不是为了赢,人生很长,也不可能一直赢,一直赢的孩子,一次失败就能让他再也起不来。引导孩子正视自己,善于发现并改正问题才是正道,这是所谓的善败者不亡。读一读历史就会知道,年少得志的人,没有几个能秀到底的。所以赢在起跑线,在漫长的人生路中,未必就是什么好事,反而是人生之大忌。
另外,还有研究数据显示,经受过良好早期教育的孩子,他们的在学习上的优势最多只能保持到3-4年级。但它们在身心发展方面却并没有太多优势,甚至是糟糕的。
除了教育焦虑这个根本性的原因,家长自身的愧疚感也是导致他们病急乱投医的原因。很多家长因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成长,他们就索性花钱买教育资源,他们其实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用,但是钱花了,用付出金钱来代替付出时间,同样都是付出,愧疚感就会被抵消很多。还有的家长不是没时间和精力,而真的是文化水平比较低,学习力也不行,这部分家长是比较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一旦手头宽裕起来,教育焦虑更是变本加厉。
也许高学历人群很容易识破量子波动阅读的谎言,但却没办法从容应对教育焦虑和愧疚感的问题,把这种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实际上对孩子会有更不好的影响。家长最应该做的,是给孩子营造一种比较轻松的成长环境,不要给他太多的压力。以身作则,对自己本身应该严格要求,而不是严格要求孩子。然后传递给孩子一些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和孩子相互成就,共同成长。
孩子并不是家长意志的延伸,他们虽然对大人有很多依赖,但他们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需要被尊重才能具备完整的人格。最后借用一句教育专家课程中的话,她说,孩子成长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应该交于成长本身去解决。我想,家长们应该仔细去思考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