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十几年来,每每看到孩子们稚嫩的笑脸,求知的眼睛,一股莫名的激流涌上心头。此时此刻,伏案提笔,儿时的记忆浮现在眼前……
儿时的我很笨,属于那种让老师听之叹之的学生。一到三年级用了四年时间,二年级时因成绩不及格被迫留级,脑海中在当时的岁月里,除了自己的拼命追赶就是老师的责罚和父亲的失望。小小年纪,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的学业生涯能否继续。因为在那个年代,上学是一种很昂贵的投资,更何况是我这样不争气的孩子。
直到四年级,开始任教的数学老师远嫁他乡,班级好几天没人上课。大概一个星期后,记得当时我们正在上自习,一个男教师走进教室,一脸笑意,在学生中间走来走去,时不时地弯下腰翻看我们的课本、作业本。后来我知道他是我们新来的数学代课老师,姓樊。虽然那节课,樊老师一句话都没说,但我却有了上学以来前所未有的感触——师生距离其实可以这么近的。随后樊老师下课时总是笑眯眯地跟我们聊几句,这在我幼小的心里感到无比快乐,学习数学也越来越上手,约数、倍数在脑中理得清清楚楚的,胆子也变大了,遇到问题敢于走上前去询问老师问题,樊老师也总是和蔼可亲地给我讲解、验算。记得那年期末考试,我的数学得了八十多分,我第一次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很甜很甜……
记忆又到了四年级的那个风吹麦浪的日子。当时没有机器,麦子全靠人力收割,各个学校都放十五天假回去割麦。可是就在那个忙碌的季节里,樊老师没有回家,毅然决然地留在学校给我们上数学课,冷清的校园里只有我们一个班级,只上着数学课,樊老师富有激情的讲课声和粉笔唧唧喳喳的叫声在校园上空回荡起一首优美的交响乐。就这样,一天两晌,坚持不懈,谁也没有喊累,谁也没有叫烦。最后,樊老师告诉我们,他接到我们这个班时是全镇第二十二名(全镇共二十三个班),经过补课我们跃入第十六名。进步大于成绩,这个季节不仅是农民收获的日子,也是我们班收获的日子,满满的一箩筐。
四年级转瞬即逝,当我还在忧愁五年级谁来教我数学时,樊老师又走进了我五年级的学习生涯中,也就是在这一年中樊老师把我从老师听之叹之的学生变成了令周围羡慕的优秀学生。那时,五年级是小学毕业班,是关键的一年,因为只有考试通过才能升入初中。樊老师每次都精心地给我们上课,他除了讲课本上的习题,还给我们讲课外资料上的习题,我总能在樊老师的讲解后,突破一个又一个类似题,我高兴极了。把手头上所有的题做了好几遍,渴求着有更高难度的题做。樊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提醒我们可以到镇上新华书店买书,并教我们如何买书,选用什么样的资料。我立刻又兴奋起来,一到星期天就骑上自行车和村里的同伴一起到十里以外的镇上买书回来做,乐此不彼。至今还想起在夜晚,我一个人坐在床头,点着煤油灯,趴在桌子上做题的情形。该吃饭时,弟弟把饭端在我的桌子上,那一次是妈妈做的煎饼,我可以想象出爸爸、妈妈、弟弟在厨房忙碌张罗的热闹场面。我品尝着喷香的煎饼,顾不上到厨房凑热闹又进入了题海的火热战斗中。遇到不会的题,第二天一见到樊老师就急切地问他,他毫不犹豫地给我解答,哪怕是由于粗心没看清楚的简单题,我没有感觉到他有一丝厌烦,一直是那样热诚、耐心。那时,我不仅仅为得到解题答案而激动,更满足于一种来自樊老师的赞许和支持,这也足足支撑着我整个学业的求知欲望。学期结束我自己也没料到我的成绩进入班级第一名。是樊老师亲切的笑容,还是樊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习题,还是樊老师一句“学习要有坐折板凳的精神”深入内心,生根发芽,一句“知识改变命运”进入灵魂,警钟长鸣……也许是在第一次的成功之后,也许是在那个风吹麦浪的日子,也许是在那条购书的乡间小路上,它们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进入我的心灵,鼓励、支撑着我的学习道路。
顺利地从小学毕业后,我就没能见到樊老师了。可是我还是去买资料、做题。一有时间我就趴在桌子前看书、做笔记。我记得一个人在空无一人的学校楼梯上津津有味地读英语;记得在冬天寒冷的夜晚,一个人在路灯下看书学习;记得下课时在同学间探索问题窜动的身影;记得在大学同时报名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英语四级考试、本科自学考试……
是樊老师满腔的激情,满腹的热爱悄悄地滋润着我的心田,伴我成长,没有间断、没有停息。如今,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学生也总是牵动着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东西,我愿在这片热土上播撒爱心,不管漫长的路上如何艰难,我都一如既往地用爱心去浇灌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用责任去守护每一位学生的幸福。我坚信,今天用爱和责任浇灌的树苗,必将在明天成为国家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