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他的新书发布,我对他依然知之甚少。
认识是在前年初,迎春诗会上。
敦煌作协的会员济济一堂,有相熟的,也有点头之交。
夹杂在这些人中,他是一个另类的存在。
中等个子,双目有神,训练有素的身型,是那种板是板块是块的男子。挺拔,帅气,年轻。
我们交流很少。
知道他对诗词情有独钟,写的不多,但写得很好。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在我看来,他也不晚。
他叫陈竹松,号一点酒香。
商业立足
自古楚地多才俊。
十四年前,二十多岁的他,自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从湖北天门,只身来到西北敦煌。人生地不熟,凡事从头起。
他不想按部就班地打一份工,想自己干点啥,经过一番考量,他决定做男装。
可能是眼光独特,加上态度诚恳,一番打拼后,他在敦煌城里有了自己的店面,雇员,生意逐渐的进入轨道。
南方人的商业眼光,敏锐,长远,看到生活水平提高后,男装生意的无限天地,决定做品牌代理。
他创办了甘肃鸣东贸易有限公司,经营九牧王男装,劲霸男装,步森男装等,做得是风生水起,声名远扬。
十四年过去,他的企业文化,是敦煌做的最好的,他的人性化管理,使员工,不再把所做的事,当作一份工作,而是像爱自己一样爱公司,爱团队,其间他付出的真心,激励,采取的措施,方法,员工心悦诚服。一个朝气蓬勃的团队,一伙青春靓丽的年轻人,他发自内心的关爱,使他们在自己的公司里成长,提升。他从小事做起,从员工业务培训,生日祝福,到文化娱乐,可以说用尽心思,去成全他们,实现自己。
如今他是敦煌商业领域的一名响当当的人物,可他却更加谦逊,待人热情,诚恳,和他交流,大有如沐春风之感。
我无意去罗列一些数据,去说明他创造的经济价值,也不想去炫耀,他的不俗业绩。我只想说,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成功人士,青年才俊。
业余爱好
他自幼喜欢文学,尤以古诗词更甚,耳濡目染,唐诗宋词中展现出的意境,如同千姿百态的画面一般,令他着迷,不能自拔,在老家时,工作之余,读,写,玩味,交流,在不自觉的积累中度过时光,他也从中享受到古典诗词,带给他的快意和美好。
他是敏而好学的人,至始至终,他能把自己沉下去,静下心来,独自磨砺,提高。
长久练笔的结果,一首首诗词,自他的笔端流出,如江河的一支支流,从南国流到北方。
接触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感受大漠孤烟的雄宏壮阔,使他的眼界大开,这些养分,得天独厚,吸收了便会自然地吐纳。
他潜心学习,也注重交流,一年年过去,有了不少志趣相投的文朋诗友,他是个诚实的人,这一点,跟他接触过的人都可以感受到。
他虽为七尺男儿,却感情细腻,眼光深远,联想丰富,对诗词格律,非常讲究,一首诗写出,必须反复推敲,直至完全和韵,准确表达。
人们形容那些成功女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而陈竹松则是:做的商业,写的文章。
有时候我很难理解,毕竟,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偶然询问,他微微一笑:并不矛盾啊,一个是物质基础,一个是精神需要啊,想想,确实是这样。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又是个谦逊豁达的人。在精神上,热爱诗词,书法,一心追求美好。多年历史文化的滋养,让他在为人处事上更上一层,深悉人性中的真善美,他把文化与商业利益,相融相交,其结果是相辅相成。
任何人的成功,都自有它的独到之处,我想,作为一个人,一个年轻人,能做到那种程度,真的非常不容易。
他的新书《又见西风吹月弯》,发布以后,好评不断。
目前,他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敦煌市作家协会理事,敦煌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敦煌市书协会员。
是一个难得的集商业与文化于一体的儒商。
最好的女婿
千里姻缘一线牵。
在敦煌打拼的岁月里,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他们相识,相爱,最后牵手婚姻,受到双方父母、亲人的衷心祝福。
他娶的妻子,在敦煌也有一个不小的家族,他不但是一个好丈夫,父亲,对妻子的娘家父母,长辈,平辈,远近亲戚,有礼有节,关爱有加。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闲聊中得知,就在前一年的春节,他被岳父家族,评为那一门最好的女婿,受到所有人的肯定和赞赏。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面对一个家族,竟做到让所有人认可和称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此可见,他做人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他的平易,他的付出,他的坦诚,他的担当,经受住了岁月的检验。
真的,我听到这个消息时,五内杂陈。一个人,千里万里,从秀丽温暖的南国,来到雄浑苍凉的大漠敦煌,从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到一个团队,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普遍认可,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他的道路由此四通八达,越走越宽。
可是,你见到他时,他却还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承载了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敦煌,蕴藏丰厚,民风淳朴,在这里,他如鱼得水,纵马高歌。在鸣沙山下,月牙泉畔,用行动,用笔墨,书写他的家国情怀,一生梦想。
儿子的孝道
他是一个忙碌的人,我们的交集少之又少。
那一天,看到他发在朋友圈的父母照片,两位慈祥的老人,是在北京天安门前拍的,上面有他写的两句话:陪父母第一次来北京,却是为妈妈看病……
我看到时,心里酸酸的,儿子是孝顺的,可他的事业,他的家,在遥远的敦煌,无法时时敬奉父母于眼前,而他的父母,是那样的爱着儿子,深知儿子的不易,从不轻易打扰,有个小病小灾,也不告诉儿子,只怕他担心,牵挂。
那句话里,道出了他的歉疚,不安,自责,疼爱。
毕竟路途遥远,有心无力,纵使心里时时记挂,也常常电话问安,可落到实处,又能多为老人做点啥呢。
我也劝他,把爸爸妈妈接过来算了,就近照顾,也能时时见到,他叹了口气:妈妈对这里不习惯,老了,她更愿意待在一辈子生活的地方,觉得人熟,气候也适宜。
他只能不时地来来去去,千里奔波。
这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也有不尽如意之事。
他就这样,忙碌着,牵挂着,把满心的壮志和梦想,不舍和无奈,化作一句句诗词。
播种
陈竹松就像是一个信使,一个文化的播种者。他把自己对诗词的挚爱,和爱好者分享,在敦煌这片历史文化丰富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结出丰硕的果实。
他是个行动派,也明白交流对提高的重要性。领头建起了诗词爱好者的第一个群“静心斋”,后改为“拾风斋”,再后定为“拾风诗社”,是真正意义上,敦煌的第一个诗词平台。从最初的8人,16人,发展到如今235人。不仅吸引了本土的诗文爱好者,也把触角伸向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考虑到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每周安排老师,出联,出题,审阅,点评,收集,整理,指点老师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学习氛围好,不断切磋中,大家提高的很快。
他商界的朋友多,艺术圈的朋友也不少。加上他本身的凝聚力,远远近近,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艺术爱好者,都聚拢在一块。把心爱的诗词,当做传播的福音,送抵参与者的心田。从“我欠敦煌一首诗”。到“我为敦煌写首诗”。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发展,壮大,满满的正能量,吸引了每一个人。如今的“拾风诗社”。学习蔚然成风,气氛活跃。就如同我们学生时代的“学生园地”一样,受到大家的关注、喜爱。
一直在路上的他,并不满足于这样的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申请。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于2017年12月正式成立“敦煌诗词楹联学会”,他被任命为会长,真是众心所向。
四时有序,春花秋实。如今诗社、学会人才济济,学习势头良好,不定期的室外活动,聘请古诗词方面的专家学者给大家讲课,也请会内高手谈创作经验,就在前几天,又成功举办了主题为:“因为敦煌 我们有诗”的诗友联谊会。
一个活泼开放,包容大气的诗词楹联组织已经形成,它对推动敦煌文化走向世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陈竹松会长,年轻有为。这位天门才子,用他全部的热情,浇灌敦煌诗词园地。受到广大诗词爱好者的广泛拥戴。
他是成功的企业家,又是颇有才气的青年诗人。热爱敦煌诗词,他低调、内敛、慷慨。他侵入格律诗词已久,身上散发出的气度和才情,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他为中华诗词楹联,在敦煌的传承和发展,填补了空白。把敦煌当故乡,把敦煌文化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让我们共同祝愿,陈竹松会长和敦煌所有诗词爱好者,创作出更好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