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人们,从本质上来讲,并没有三六九等之分,只是人们在漫长的生活中,为了彰显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而下意识的将这种三六九等概念化。孩子的教育问题是父母一辈子主要纠结的问题,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高考中大显身手,考上名校。那么,今天的论题也随之而来,人为什么一定要上大学?难道不上大学的人生就是失败的人生?或者不上大学的人生就是不完美的人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上大学、上好大学这个事情来讲,社会的认知出奇的一致,当然,这中间要排除那一小拨“读书无用”论者。
上大学是进入社会之前的一种学习能力体现
高考,是现阶段中国规模最大、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无论那些“批评家”对基于高考的应试教育如何批判,总之,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比高考更为公平而且适合现阶段中国的国情。无论你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一线城市,高考都是一视同仁,虽然两个地方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同,但是,摒弃那些客观因素,高考确实是农村孩子唯一能够站上社会的第一站。而要站上自己理想的巅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一站是必须高分通过的。优胜劣汰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法则,同样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没有学习能力的人生是注定不能大放异彩的人生,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慢慢长大,不同层次的大学,不仅智商的一种筛选,更是学习能力的一种分级,这种分级,注定了以后社会分工的不同。学习能力强的人,去了好大学,未来对社会做的贡献也就自然优于一般大学的学生。社会发展,远远不止一种途径可以登顶人生的高山,但是,从普遍的现象来说,大学,是我们进入社会之前能力的一种体现。
大学是进入社会之前的小社会
大学教育模式的改变,完全有别于进入大学以前的所有教育模式,这里,给予了更多的人选择的自主权,除了必修的专业课,学生又了更多的权利去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开放式的教育也为学生留有了更多的课外时间,而这些课外时间一般没有繁重的作业压力,通常都是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有人选择加入社团,有人泡在图书馆,有人奔跑在球场上,有人忙碌在兼职的路上,总之,大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完全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我们几乎能够接触到社会上所有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明白了生命的不易,未来竞争的残酷和待人处事的盲点。在这个小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为诠释好自己的角色而忙碌奋斗。如果不上大学,失去了这个小社会缓冲的机会,直接进入社会,可能碰壁的次数和受伤的程度往往要强于那些上过大学的人。
大学给予我们养家糊口的专业技能
大学的教育模式,区别于小学、中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点在于,大学时分专业教育的模式。在入校之前,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这中间不仅能有发挥我们的特长,同样能避免我们的短处造成的困扰。比如,讨厌物理,你就可以选择和物理毫不相干的专业。大学专业技能的学习,往往是大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赖以生存的本领,没有这种专业本领,就只能在陌生的领域创业,但是社会竞争往往都是残酷的,世界上的员工总是少于老板,世界上的普通人也总是于社会精英,所以,大学专业的学习,是大多数普通人在这个社会上赖以生存的工具。另外,通过大学的专业学习,能让更多的人明确职业目标,这样不至于出社会后东碰西撞,找不到自己的职业方向。
大学教会我们辩证的看待自己的未来
高中时光,时间紧张,学习生活忙碌而疲惫,我们很难腾出时间去观察身边的人、观察自己、观察这个社会,更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考自己未来的走向,而只是一味的为了高分而拼搏奋斗。上大学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远离父母,自我独立性更强,所有,有了更多的机会自己为自己做决定。这样,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发挥了作用,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际的社会体验,让我们更加能够运用辩证法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更能用辩证法的思维去看待我们的未来,为未来美好生活的蓝图上再加上浓墨重彩的构想。
大学教育下的我们,不仅只为了一张毕业证,更多的事对自己的一次彻底洗礼。在一次次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学会怎样去组织协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让我们学会了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泡在图书馆的日子,让我们学会了如何用过去人们的经验和智慧,去规避自己未来可能会犯的错误。在一次次磨砺与锻炼中,大学培养了一个个具有家国情怀、强烈责任感、独立思考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不仅能独善其身,更能直济沧海,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