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读到某些段落或句子时,内心常常会被击中。自己一直无法用语言表述的感受被别人用精准的语言表述出来,有种找到知音的感觉。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自律、爱、成长与信仰和恩典。
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比如,对于6岁的孩子而言,学会吃蛋糕时不先把奶油一口气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让上了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培养“先苦后甜”原则的最佳时机。当孩子满12岁时,应该已经无须父母敦促,就可以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如果是这样,到了十五六岁以后,他们就会把这个原则内化为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一种常态。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在面对问题或困难时,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是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别人。所以我们要勇敢地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在痛苦中获得成长,从痛苦中获取智慧,才会使我们变得坚定不移。
忠于事实是自律的第三条原则。如果我们追求健康的生活和心智的成熟,那我们就要坚定不移地遵循这条原则。因为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事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
那么,怎样做才不致违背忠于事实的自律精神呢?我们应该采取如下原则:首先,永远不要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其次,要牢牢记住,除非是迫不得已,或者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虑,否则,不说出全部真相就等于说谎;第三,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例如满足权力欲、刻意讨上司的欢心、逃避修订心灵地图的挑战等,而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第四,只有在对对方确有好处的情况下,才能有选择地隐瞒部分真相;第五,尽可能忠实地评估对方的需要。这是一件极为复杂的工作,只有以真爱为出发点,才能做出恰当的评判和选择;第六,评估的要领在于,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获得心灵的成长。最后一点需要铭记在心的是,我们通常会低估而不是高估别人运用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的能力。
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因为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我想不管是谁,经过人生旅途的急转弯时,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属于自己的某一部分。除非永远停留在原地,中止生命之旅,否则这样的放弃是不可避免的。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有些时候就必须要进行较大规模的放弃。放弃某种心爱的事物——至少是自己熟悉的事物,必然会带来痛苦,但这也是心智成熟所必需的。因放弃而感到抑郁,是自然而健康的现象。如果放弃的过程受到干扰,导致抑郁的情绪被延长,或是抑郁的情绪不能在完成放弃后消失,那么抑郁就变得不正常和不健康。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爱可以从关注孩子的多少进行分析。父母的关注意味着陪伴和注意力的付出,注意力越多,关注的质量就越高。父母与孩子相处得越久,给予的关注越多,就越能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对待家庭作业,如何读书和学习;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什么时候勇敢,什么时候害怕……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经常和孩子共同活动,父母可以教给孩子更多的生活技巧,帮助他们培养自尊自爱的品质。在活动中随时观察和教诲,让孩子更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更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别人。父母缺少自律,心灵不能成长,就不可能让孩子学会自律,获得心灵成长。
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一个人的信仰与世界观,只有一小部分属于意识层面。多数人无法体验到自己的潜意识内容,以及对世界真正的看法和整体的观念。他们自认为笃信某种宗教,其实信仰的却是另一种东西。只有当一个人的信仰和世界观是意识和潜意识都认可时,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恩典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身体包裹在衣服里,血肉包裹在皮肤里,骨骼包裹在血肉里,心脏包裹在胸腔一样,我们的心灵和身体包裹在上帝的慈善之中。衣服、血肉、骨骼和心脏都会衰朽,而上帝的慈善却永远保持完整。
当我们不求回报地滋养自己和别人时,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可爱的人,这样爱就会在不经意间降临到我们身上。无论人类的爱还是上帝的爱,其规律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