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这个词,初中阶段最开始出现在八年级上册第11章“三角形”的第1节“三角形的边”中,教材截图如下:
在练习“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中,题目中时常会出现等腰三角形,如果利用“等边对等角”或“等角对等边”会使证明过程很简洁,这时,作为一线数学老师经常很纠结,该不该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提前学习一下,反正也很简单。
对此,我有这样一些思考:
一教材的编写意图
课标的第六部分“课程实施”的“教材编写建议”中第一条“体现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提出,教材内容组织要着重关注核心素养发展的“整体性”、“一致性”、“阶段性”,文中还有一句话“课程内容特别强调的代数推理和几何直观,需要体现螺旋上。
由此可见,对于“等腰三角形”的内容安排,应该就是依照这个原则展开的:由直观地认识形状(在第11章缘起),到抽象地推理证明(在第12章铺垫),再到解决具体问题(在第13章亮相),这样,“等腰三角形”就有了“来龙”和“去脉”,体现在课标的课程内容中就是:
二老师该怎么做
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应该遵循这个原则,按教材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解决图3问题时,按部就班地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及已知条件,得两底角相等,再继续计算。其实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等角对等边”的结论不难,但这只是就图论图,就题论题,没有从本质上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是由它的对称性决定的,知识的系统性被弱化了,只见了树叶不见了森林。
教材的编写意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课标的第三部分“课程目标”中,列出了“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及其内涵”(如图)
言必有据,是我们对学生推理证明过程中的不二要求,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呵护学生的几何直观也至关重要,因为事实证明,很多创新性的突破,往忘来源于貌似没有逻辑而后来被证明是真理的契合的灵光乍现。
几何直观是继数感,量感之后的另一种“感”,我称之为“图感”(有些自不量力了哈),如图4的问题,观察图形特征,学生根据当时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合情推理,是能感觉到“等角对等边”这个结果的,这种感知力是应该被鼓励和保护的。
因此,在做填选题时,可以鼓励学生“跟着感觉走”,在做解答题时,如果学生直接用了当时进度还没学到学的定理,也不必扣分。
综上,遇到类似这种用“穿越”更好解决的问题时,我的观点是:老师自己不主动穿越,默许学生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