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成熟,我们的世界正在迅速程序化、数据化和智能化。
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教育越来越受欢迎,连python也开始纳入高考体系。
日益强大的人工智能,让我们越发感受到一种潜在的威胁:“究竟是我们在操控人工智能为人类社会服务,还是人工智能在左右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恐惧源于未知,其实,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PK较量,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人机围棋大战,人类就惨败于人工智能。
在围棋上的不可战胜,不代表它能在各个方面超越人类的智慧。
众所周知,高考是人生的一场重要挑战,可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走向。作为应试教育下的一种选拔机制,虽然饱受诟病,目前还算相对公平,能在一定程度上评测一个人的智力、心理素质综合水平。
如果让代表人工智能技术成果的机器人参加高考,结果会怎么样呢?是否会拥有超出人类的表现呢?
我们也希望看看,机器人和人类,一同参加高考,同台PK,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果然,这种脑洞也有人检验过,还是国家主导。
一、“超脑计划”与高考机器人
2015年7月,国家863计划推出“高考机器人”项目,国内前沿的技术公司、教育公司,比如科大讯飞、学霸君和准星机器人等等,纷纷发起了机器人挑战高考的活动。
2017年6月6日晚,作为“十二五”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基于大数据的类人智能关键技术与系统”项目的牵头单位,科大讯飞轮值总裁吴晓如在直播平台上介绍“高考机器人”。
而学霸君的Aidam机器人则在媒体公证之下,与6名高考状元现场对决,解答高考文科数学题;准星机器人AI-MATHS也参与了高考数学挑战。
最终,6位高考状元用时1h,平均得分135分;Aidam用时9min47s,得分134分;AI-MATHS在不联网的情况下,分别用时22min和10min作答完两份高考数学试卷,获得105分和100分。
2017年科大讯飞相关人员透露,讯飞高考机器人的高考水平是:数学110分,语文90分,并表示语文、地理、历史高考机器人在19年和今年参加高考,进行最后的成果测试。
我们一直期待讯飞最后的成果检验,不过,讯飞似乎并没有什么动静,也许,机器人挑战高考并不容易。
除了数学,去年,谷歌公司研制的机器人 Champion,与作家张一一进行高考作文PK。张一一作为中国当代80后作家中的“新四大才子”之一,仍然败给了机器人Champion,机器人得分100,而张一一得分85。
我们可以假想,如果机器人也能参加高考,在取得还算不错的分数的同时,至少比高考状元要少用一半时间。速度和运算,是高考机器人的明显优势。
“人机大战”接二连三的惨败极大地打击了人类的自信心,机器人参加高考,虽然得分表现并不算特别优秀,但也似乎隐隐威胁到自诩天下最聪明的物种的地位。
按照这样的趋势,如果让机器人继续奋战高考,是不是终有一天会比人类厉害?甚至有一天,人工智能终将超过人类智慧?
二、人工智能参加高考,可能会败于“偏科”
国家推出高考机器人项目,主要是想看看当前的机器人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人工智能水平,然后在更多领域去应用这些成果。
除了中国,其他国家也推出过高考机器人项目。各国研发的这些机器人虽然还没有达成“通过考试”这个目标,但是它们在几年内就能达到人类的一般水平,并且在某些领域实现了超越。
不过,机器人参加高考,能达到的水平其实是有限的。机器人虽然智能,答好试卷依然有难度。
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仍然有许多技术难题有待短时间突破。高考机器人,主要靠系统学习知识点,形成逻辑推理能力后进行自主解题,其实质就是模拟和学习人类解题的过程,只不过是将自身优势放大了。
其中涉及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语义理解了,简单来说就是读懂题目。机器人需要将自然语言翻译成机器能够理解的语言才能进一步答题。
高考机器人在自然语言上的理解稍稍欠缺,在理解数学语言上相对容易。因此,机器人虽然可以通过超强的算法快速答卷,但是并不能做到各科均衡发展,而且很难得到满分。
对机器人来说,数学和历史其实比语文和地理更容易。因为,知识获取型题,无论人类或机器人,只要知识存储足够就可以解答。一般逻辑性推理,机器人也可以解答。
但是,对于逻辑推理性较强的,涉及常识的理解,特别是综合或文科,比如语文/地理的某些题目,仅凭运算是无法解决的。而历史这样的知识存储型或者严谨的数学推理,机器人可以应付,主要是因为历史事实和数学定理,这些在前人就有定论。
三、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
人工智能与人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也许是我们一直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能从全局来看,其实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并非简单的竞争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关系,它们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的确,人工智能在数学计算和数据处理,简单的逻辑推理,重复性任务上有天然的优势。比如,运算速度很快,可以24小时不知疲倦的工作,可以在复杂运算和简单重复工作完美替代人类。
然而,与人类智慧相比,人工智能仍然有许多局限,主要表现在先天的、与遗传有关的流体智力的某些领域,人工智能或许可以匹敌,但与后天生活经验有关的晶体智力领域,复杂的高级认知、社会情感认知领域,人工智能望尘莫及。
人可以发明新事物,拥有创造性思维,可以基于本能、常识,在信息稀缺的情况下,做出抽象决定。而人工智能不善于抽象思考、不擅长运用常识和迁移,也无所谓灵感、顿悟和创造。人工智能难以凭借不完整信息快速无误地做出决策,只能通过获取数据,进行比较,提出新的组合和演示,并根据之前的序列预测趋势。
归根结底,人工智能本质是对人类认知思维过程的模拟,通过模仿人脑的感知、记忆、分析、建立经验知识库、联想、判断、决策等整个过程,建立类似人类的复杂逻辑推理与联想能力,达到类似于人类的智能水平。而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仅在感知觉领域有所突破。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最大的区别,在于人脑可以自然产生思想,感情,思维等心理过程,同时具备个性倾向性(性格等),能够共情和换位思考,可以理解和推理行为背后的想法,与其他人进行流畅地沟通和互动,建立情感或心理链接。
而机器人不会拥有自我意识、情感和欲望,无法主动思考,体验和感受他人的情绪和痛苦。不管怎样,在短时间内,机器人是无法取代人类的。
四、未来需要的教育
AI机器人虽然不会取代人类,但对工作岗位的威胁的确存在,未来很多职业会消失,也会催生出很多新的职业。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的教育的确需要变革,这就是技术会促进社会变革的典型案例。
一些简单机械、缺乏创造力的职业将面临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处境。国家和社会越来越意识到创造力、想象力、自主学习能力、情感互动与沟通协作等等是需要从小开始加强和训练的。
人们研发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希望未来可以把理性和逻辑的事情交给机器,提高效率,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具有创造性、协作性、艺术性和需要复杂认知决策的工作。
也就是说,不管出于对就业的担忧,还是出于人类的终极追求,人工智能时代将越发重视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更多和机器人进行协调,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复合型人才。
这些都需要人们对计算机逻辑有更深入和直观的理解,编程将成为新时代的必备技能。
人工智能之父西摩尔·帕普特(Seymour Papert)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我们要关心怎么才能让孩子对电脑进行编程,而不是让电脑对孩子进行编程。
编程教育目的,不在于培养未来的程序员,而是让孩子具备新时代必备的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和思考、创新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可以明白计算机运行的规则,理解世界运行的法则,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并能够运用工具创造和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