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的手机联系人是三百多个,今天,我的微信联系人快三千了。
三年前,我和同事们觉得,中午吃完饭能睡上一觉,每逢过节就发个两三千超市卡的国企生活还蛮滋润的,今天,我们相继离开,各赴前程。
三年前,我想象着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看看书写写东西,讲讲课做做咨询,今天,我竟然真的在这般生活。
我们不断地认识陌生人,加入更多的群,参加更多的活动,我们将朋友圈划分为若干小组,在不同的人面前展现不同的自己。总之,我真的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种压力表面上是来自房价、通货膨胀、孩子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对于这种新鲜的自由,到底该如何规划,才能让自己持续增值?
过去的职业发展路径相对清晰,进一个不错的行业,不错的单位,一步步往上爬,就算有天花板,换一个单位再往上爬就行,所以很多人觉得规不规划意义不大。但是现在,除了公务员,并没有什么稳定的工作(国企也在改革),组织的寿命在缩短,可能你在一个公司刚爬到二楼,还没看见天花板,楼就倒了。同时,行业的边界、一个人身份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昨天还坐你旁边一起加班的同事,居然出了本畅销书,成了什么知识IP;还有人业余做做蛋糕、卖卖新疆大枣,收入比工资高出好几倍。
古典在《超级个体》专栏中总结道: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变化其实是整个职业价值的坐标发生了变化,过去,一个人的职业身价是由行业×企业×职业决定的,而未来,则是由圈子×能力×特色决定的。
如果说过去的价值坐标是陆地体系,新的坐标则是海洋体系,在汪洋大海里,你可以自由地游动,和很多人结成新的圈子,一起去向新的目的地,然后你也可以离开,去另一个圈子。当然,无论在哪个圈子,你都要获得圈子的认可,对圈子有独特的贡献,不然,没有圈子愿意带你玩。
所以新的职业规划目标就变成了:如何发展圈子,如何提高能力,如何放大影响。
如果说过去在某个企业里工作,只要态度诚恳、执行到位就可以不去考虑太多人脉、关系、甚至要隐藏自己的个性、优势,现在却不得不规划,不得不主动,因为在个人崛起的时代,一个人的价值不再受限于某个组织,而是他在同业圈中的影响力,没人能告诉你到底需要怎么做,你只能成为自己的战略领导者。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
- 走出现在的组织,有意识地发展圈子。
离开国企前,我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自己组织生涯方面的活动,进入了生涯规划的圈子,也在周边形成同好者的圈子。对于圈子里比较资深的老师有计划地拜访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
如果不是做了这些,我现在一定还是留在那个国企中,纠结要不要离开;我也不知道遇到生涯的问题该去向谁请教,更不可能得到其他老师的支持,去各种沙龙和企业讲课。
不要说你认识的人太少,交际面太窄,先走出去,参加你感兴趣的沙龙、讲座、论坛,和别人交换下微信、聊聊天,一回生二回熟。
- 从能做的事做起,获得圈内人的信任。
很多人害怕走出去,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没有价值,和别人说不上话,但秘密是:其他人也是这么想的。少数人换一种思维就成功了,如果我能力还不够强,那我能从什么简单的事、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入手?有人想写作但不知道怎么写,就从访谈高手做起,带上二十个准备好的问题,哪怕就是把他们的回答一一记录下来,分享给别人,也是有价值的。
我自己一开始还没有能力讲课,那我先做一个生涯论坛的组织者、主持人,邀请能讲的人来讲,想听的人来听,这个过程中,我免费学到了好的东西,和很多人成为朋友,自己也锻炼了即兴发言和培训策划的能力。同时,也获得了圈内人的信任。
- 展现你的特色,在圈子中形成影响力。
我们都是有特色的,但我们害羞,还要顾及公司文化和别人的感受,习惯把他们隐藏起来,然而我们喜欢的,又总是那些有鲜明特色和个性的人物,将生活的憧憬寄托在他们身上。
可是在圈子里,文化是开放的,如果你四平八稳没有特色,反而让人无法定义,我们生涯规划师的一个微信群里经常有一两百人,如果你从来没有发出声音、图像和文字,就没人注意你的存在,有好的机会也不会想到你。
但如果你关注潮流,爱穿衣打扮,就能发展成为职业形象的规划师;如果你热爱阅读、声音动听,就可以做个生涯美文的语音节目;还有特别会整理衣橱的,竟然可以做个衣橱整理师。一个人的特色发展到极致,并且能给别人带来价值,说不定就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职业,先是在圈子中形成影响力,然后被圈子无限放大。
你说自己没有什么特色,那就开始培养吧,从感兴趣的事做起。
职业价值的海洋体系还没有彻底到来,我们还有时间去做生涯规划,进入同行、同好的圈子,获得信任、形成影响。当有一天,你真的获得了自由,也希望你能在大海中安全地、自由地来往,而不是被大鲨鱼一口吞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