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过年的很多记忆都变了,大年初三开始走亲戚了,现在城市里初三走亲戚都是把礼物一放,坐一会,如同赶场子一样,要去下一个亲戚家,一般都不留下吃饭,这么一趟,过去从初一走到十五的窜亲戚一二天就走完了,过去一说起关中人家,就是七大姑八大姨的,七八也要十五了,一天走一家可不是十五天都不够用的,这不是不光是七大姑八大姨啊,还有叔伯舅姥呢,正月里忙着呢,关中地区历史上称之为天府之国,后来天府之国的名号被成都平原不知什么原因抢走了,后来通常用八百里秦川来称呼,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一位女同事谈了对象,不是关中人,是个河南的,两个小年轻倒挺般配的,女同事的家长关心女儿,问她处对象了没有,也到了年龄了,即然母亲问,她就如实说了,父亲就问她,听说对象不是本地人,父亲就有点不情愿的.然后追问,同事说祖籍是河南的,父母一听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后来女同事也因父母的不情愿与男朋友分了,从女同事那里才知道关中民间有陕面姑娘不嫁河南汉子的讲究,我们家是个地道的关中人家,亲友里没有其他地方的,记忆里家族里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亲友圈子里就有一些热心人开始关注了,一整套这方面的热心行动,一般都有一个重点的人选,还有几个备选的,一般来说只要是在岁数上的,被这一揽子相亲方案这么得一撮合,基本上都不差一二,而且趁热打铁,小年轻只要亙相有那么点意思,更近一步这方面的行动就接着一二三四五就开始,多则一年,少则几个月,一桩婚事就成了。
现在有些过来了,回忆自己年轻时,说起这些细节都带有激情,少则认识几个月的,两人还没热乎呢,牵手都相亙还羞涩呢,被亲友团媒人两家家人主导着就把这么大的事情了liao了,而且两亲家都不远,就在邻村或者稍远点的村子里,这些村子也都有亲戚,七大姑八大姨里衍射的,一般来说关中人家家族里很少有剩男剩女的现象,特别女子,国家长期丽计划生育政策,男女比例方面出了差错,男多女少,一般家庭生了男孩子就算了,符合国家政策了,生了女孩子,由于传统观念里有重男的观念,那怕违反政策,生个二胎,在生二胎时,实行精准生育,怀孕时检测一下,如果不是男孩,做了,重新开始生娃计划了,常见的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多是儿女双全,不过这个儿女双全背后的心酸和恐慌以及被罚了钱各种无奈的事情都可能碰到,这样的生育现象,女娃们到了婚嫁年龄一般很紧俏,女娃们还是少啊,现在在来探究一下同事父母反对她处的对象,一般有女孩子的家庭都想找一个知根知底的亲家,亲戚们介绍得当然更信任,嫁女就成了不嫁外地人的传统。
如果更早一点,关中平原相较周边.相对来说,风调雨顺,当地人生活稳定些,不是都有当年一个名主持主持漏了嘴,说出了八百里秦川养懒汉的话,招致关中人一片非议,关中人不懒,只是不愿离故土,再说,故土乡愿如此天赐沃野,种什么都是好收成。何必去他方去折腾呢,八水绕长安,八百里秦川,这些关中的称呼的意象多像中国画的元素,这些词汇形成也有千年许了,这里关中人的集体意识,关中人集体意识的自我体系这么的强大,自信心当然也是满满的,亲友团也就越来越庞大了,找对象这些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过去有一段时间,外地人在西安从气势上占上风,上头的父母官是外省人,而且满街都是说普通话的人,一度谁开口是陕西话,就有被称作家娃的贬义,而且老西安人也想着与时俱进,无奈乡音重,也不知是骨子里有秦腔的熏陶,那种陕味普通话还是不入流,遭埋汰,那个时候,西安当地人实在是谁过,内心分裂,表达不好自己,所以才有了八百里秦川养懒汉的偏见,这声音出来了,一定程度上也倒逼着关中人重新找自我,现在好了。老陕索性用最土的乡音,大声吆喝着介绍自已,特别是抖音上有几个关中人用原汁的陕西乡话做节目,成就了点播流量数据。
七大姑八大姨这么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上优势了,找对象终事大事在这个亲戚系统里有隐形的解决方案,可是现在窜亲戚的传统被简化,肢解了,从最有效能的隐患来说,听说我们故乡现在也有乘男乘女现象。过去的那个亲友体系的凝聚力越来越弱了。当然还有别的社会,经济,阶层的多方面原因。
大年初三也有一些有趣的传话,其中一个是初三晚上是老鼠的娶亲的日子,不管怎样说么说成人之美的想法也可以用到鼠类,成鼠之美,初三晚上人们要早早息灯,以免影响鼠辈,古代人还是善,有好生之德,记得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诗经里的《硕鼠》的文章,那是在二千多年前人们对于老鼠都那么得讨厌,近代还有个除四害的较长的历史上后时间段,以上交老鼠尾巴为灭四害成绩,老鼠在历史上和人类争食物,历史上人一直在为吃阳问题困扰,老鼠入洞房,我们人还这么的贴心,早息灯以免忧了人家的两情相欢了。一时爱一时.憎,怎么这么的纠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