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千相遇中,我们总会不期而遇的与送别相逢。
最近我又读了很多唐诗里的送别情景,每种意境都是别样的体会。
在诗人的眼里送别是各有不同的,最显著的区别是表达离愁苦。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心系友人,恨不能相随的无奈与万千担忧,即便我不能送你千里,也要将一片担忧之心托付给明月;王昌龄《送柴侍御》中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诗人勉励友人的千古诗话,至今被奉为经典,即使分别苦楚,可想象着与朋友虽相隔甚远,却是同云雨、共明月,便一点也不会觉得孤单;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中的“同做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将猿啼客散暮江头的伤心意又增添了几分,离愁别绪时要守住孤独,坚韧不拔。
在送别中,诗人也着重背景的刻画。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中“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的画面感也是特别清晰,背着斗笠,踏着斜阳,友人慢慢的消失于青山之中。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将东流而去的长江水与离别的情意相比,通过画面对比,更突出朋友间情意的深厚。而李白《劳劳亭》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将天下最让人伤心的送别场所刻画于眼前,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这首诗总能让我们想到某年、某月、某天、某地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特别的送别。
送别是慈母坐在窗前缝出的细密针脚。孟郊《游子吟》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母亲对临行儿女最温柔、最深沉的爱意送别,儿女的鹏程万里何尝不是母亲春光一样爱心的延续。送别也少不了恋人之间的送别,杜牧《赠别》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用蜡烛之泪来代替无法言说的多情却要承受分别之苦,佯装笑意却无半分笑痕。送别也在兄妹之间,七岁陆锦《送兄》中的“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是不能一起飞向远方、不能一起生活的无奈,只能忍受别离。
有时对朋友的万千祝福也会包含在送别里。高适《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为朋友打开了一扇悦己的大门,让朋友走出离愁,相信未来。李白《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对朋友的恋恋不舍,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赠汪伦》中李白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我们都体会到了岸上那位用脚踏着拍子唱歌的人对朋友的深厚友谊。孟浩然《送朱大入秦》中的“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是诗人将自己佩戴的价值千金的宝剑赠送给友人,以此寄托自己的祝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仅把祝福送给友人,还是我们化解离愁苦、送别伤的至理名言,他告诉我们是知己即使相隔天涯友情也会相伴左右,分别应开心豁达,并不都得用流泪惜别。
当然,送别也体现出盼君平安归、坚守初心之意。王维《送别》中“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是送别之后的遐想,明年春草遍地之时,您是否能够回来呢?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要朋友回去后告诉故乡的亲友,自己坚持操守,依然心地纯洁,我想:这便是古人心中归来仍是少年的执念。
人们常说读诗就是与古人对话。也因此,我每读一首送别诗总会有不一样的体会,或因情;或因景;或因人;或因事……愿自己今后多多体会诗画意境,乐此且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