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时候我们是懒得思考的,因为别人把结论已经告诉了我们。所以读书越多,越不爱思考,不会思考,一写作就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思想可以表达。”
这是周老师发在在群里的一段话,读罢突然发觉这正对应自己最近的写作状态。
此段时间写的很少,不是不想写,是感觉自己写出来的文字于人于己没有多大意义。
碎碎念的文字确实不想继续写下去,越写发觉自己问题越多,始终跳不出“小我”的状态,而且生活该是什么样的还是什么样。
沉寂一段时间,想好好读读书,企图另辟蹊径。
越读书越发觉没有东西可写,好像思想被禁锢了。“好的”思想都在书里了,自己只能拾人牙慧而已。
老师说得对,越读书越不动脑子思考,越不思考就越没自己的东西可写。
书可以读,但不能把书读“死”。读进去,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结合自己的独特思维,写出来的文字不仅对自己有益,让读者受益才是根本,否则,写出来的文章没有价值。
找不到突破点,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找准自己的写作方向,不知为谁而写。
写作没有目标,很容易陷入死胡同,跟个人文化底蕴、读书是否丰富关系不大。
因此,想长期写作,热爱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还需寻到写作的意义——为谁而写。有了这一目标,坚持写下去不是问题,突破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