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的青春岁月,读写和赶考是两个关键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初中毕业,同时考上了重点高中和初中专,因为家贫,为了跳出农门,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去读了有人民奖学金的中师。由于没有高考压力,精力充沛的我就喜欢上了文学。
我当时的理想就是当作家、记者,血气方刚,嫉恶如仇,就想像鲁迅一样要把笔当投枪当匕首,抨击社会黑恶。对看不上的人,就像李渔给贪贿的县官一样送一套油墨和笔。
于是我在师范三年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成了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常客,晚上熄灯后用手电筒躲在被窝里也看,结果眼睛因此近视了。虽然没有成绩,却打下了基础。
中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离县城五十多里路的一所完小任教。现在一定有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完小,完小就是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后来是六年级)俱全,每个年级单独成班教学的学校,与其之对应的是村校,村校是为照顾偏远山村孩子就学需要而设立,因师资和学生人数所限,几个年级凑合并成一个班,由一个教师对他们进行复式教学。
那时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都非常紧张,因此我的很多同学直接分到了中学任教,按当时正式规定的教师学历要求,中师毕业的教小学,大专教初中,本科教高中,所以我那些分到中学的同学,学校都要求他们提高学历,有的被直接送到教育学院脱产带薪学习,有的让参加函授,学杂费、差旅费等全部报销,拿到大专、本科都有奖励。 在小学里,公办、民办、代课差不多各占三分之一,而学历上除了一些老教师是文革前的师范生,其他绝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甚至有小学毕业教小学的 ,所以我的学历在小学是最合格的,学校根本不支持我去提升学历,不要说脱产了,函授的名额也不给,我只好去参加自学考试,但学校不报销费用,也不给假,当然这不能阻止我的大学梦。
因为爱好文学,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当时高教自学考试每年四月和十月下旬的一个周末各举行一次,考两天,可以报四门。为了省钱,我只从自考办买了大纲,对照文学辞海及师范时的教材文选,摘录出考试内容。记得我第一次报考就报满了四门,过了三门。二年半考了五次拿到了大专文凭。
从大专到本科,我考了四年,主要是师范没学英语,大学英语考了三次才及格,拖了后腿。1993年拿到本科文凭后,就去报考杭州大学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的研究生,结果又是英语成绩通不过,得知成绩时,大叹生不逢时,如在盛唐,外国人都来学中文,我何用学洋文。第二年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复习英语上,可去报名时教委人事科长以稳定教师队伍为名拒不盖章同意,事后方知,一个考友还是在当年考进了华东师范大学,可见只要有关系就可以。
不考研闲得实在无聊,得知考律师资格不需要教育局盖章,就去报了名。赖自己学中文所得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七月底拿到正式教材,九月中旬考试,不是法律专业的我竟然以超过合格线三十多分的成绩通过了。期间暑假,田里抢收抢种,家中帮带小孩做家务,一样也没落下。
虽然拿到了律师资格,但我当时还是压根儿没想过丢掉教师的铁饭碗去当律师,我想的是有机会能调到电台或报社当记者、编辑,因为那些年我不断练习,也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豆腐块,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写作能力,堪能胜任,惜无关系又无法如愿。
是三年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一怒愤然离职,去当了律师。1997年2月,我们市人大招秘书,要求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较强的写作能力,我有律师资格,也在发表了几百篇文章,自以为条件够格,就想去报考,教育局人事科又是以稳定教师为由拒不批准,我终于忍无可忍,甩下一句:老子不干了,你奈我何?出来马上去找了家律师事务所。
造物弄人,几年后我从小玩到大的邻居小弟当了教育局人事科长,而电视台请我当了法律顾问,我成了台长的座上宾。当我不需要的时候,我却拥有了这些资源。
如今当了二十多年律师的我,因为依然保持着那份书生意气,并没挣到什么大钱,而虽然没有放弃当时的理想,可惜写作上也没有什么成就。
不得已,只得阿Q一下:我是我们这律师中最能写的,也是我们这能写中最懂法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