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档迷案(之三)
凌晨四点,酒都炎热的气温总算降了下来,人们好不容易从‘铁板烧’烙饼式的辗转反侧床上渐渐进入了梦乡。
明亮的月亮依然任性地挂在天上,皎洁的星空繁星点点。家住酒都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磨槽湾山脚下一小村庄,且常年往城里贩菜卖的菜贩孙德茂三点钟就起了床,他来到客厅,麻利将头天下午收购来的新鲜南瓜、茄子、豇豆等好几种时令蔬菜,逐一清洗干净后,把豇豆打好捆、分类整齐码放进菜筐,待会儿好挑到公路边装车,再转运到中心城区菜市场赶早市贩卖。
凌晨五点是约定的装车时间,眼看快到装车的时间点,孙德茂赶忙来到厨房扒拉了几口昨晚的剩饭,扯了张墙上已经洗得败色的毛巾搭在脖子上,担心吵醒老伴的他,借着堂屋的光亮,蹑手蹑脚地摸进卧室,他先抓起一件灰色的对襟汗褂胡乱套在身上。
随后他抓起床头柜上儿子给买的手机和LED充电手电,急匆匆来到堂屋,从靠墙柜子的抽屉里抓了一把零钞塞进包里,轻轻摁关了堂屋的电灯,打开手电并固定在菜筐上,然后挑上菜筐走出了房间,踏上通往公路的乡间小路,迎着朦胧的月色和晨曦匆匆往公路边赶,心中盼望今天这筐时蔬能赶上早市卖个好价钱。
今年56岁的孙德茂,家中排行老三,村民们都习惯叫他孙老三,他膝下有一双乖巧孝顺的儿女,大学毕业后都先后在省城找到了体面的工作,每月都按时给老两口寄来生活费。儿女体面的工作、孝顺的行为,令全村的村民羡慕无比,纷纷以孙老三儿女为楷模教育子女。
担心父亲累着的儿女多次劝其不要再贩卖蔬菜了,如果差钱儿女可多寄些回家补贴双老。但农村人长期养成的勤劳天性使他一刻也闲不住,除了偶尔生病外,他始终坚持贩卖蔬菜赚取中间的差价挣钱养活自己和老伴,儿女们寄回来孝敬爹娘的钱他却分文不用,而是分别用他们的名字给存了起来,说是等将来儿女买房、结婚时再全部返还给他们。
从孙老三家到中心城区菜市场,走路大略得花大约1个小时的时间,翻过磨槽湾这座山坳,下一个小坡后再走上近20分钟就能到菜市场。这眼看天色已渐渐亮起来,他急忙挑上装有100多斤时蔬的菜筐,迈着稳健的步子沿着乡村小路朝公路上赶。
“张家的二娃子有志气,高小那个毕业就当了会计,别看他的年纪小舍,干起活路约舍数第一,栽秧打谷子,挑粪又种地,不拍太阳晒舍,不怕大雨淋,白天摸锄头耶,晚上捏钢笔耶……”
突然,远处朦胧的月色中传来一阵山歌。听到那熟悉的山歌声,孙老三心里明白,夜色中那唱山歌之人,肯定就是那个想生儿子都快想疯了的老王头。他循着歌声看过去,看到远处一条乡村小路上有一束白光和一个佝偻的身影在夜色中移动,那束耀眼的白光随着移动的脚步和起伏的小路,一会儿指向苍穹、一会儿指向地面,好似调皮好奇的小孩在玩手电筒一般。
老王头比孙老三小两岁,今年刚54岁,早些年在昆明当过兵,退伍返乡后结婚生子,为生个传宗接代的儿子,他们夫妻俩不顾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高额超生罚款,一口气连生了三胎,结果全是女儿。如今,大女儿已出嫁成家,二女儿在沿海打工,小女儿尚在念高中。考虑到妻子身体弱多病,如果再让妻子生孩子的话恐怕命难保,原本养儿防老传统思想极其严重的他这才作罢。
老王头,等等我!孙老三扯开嗓子对着前面的影子喊了一声。
喊声穿过黑夜,回荡在山谷间。喊声刚落,黑暗中那个佝偻的背影也不答话,却果真在两条乡村小路的交汇处停下来。孙老三立即加快脚步迎头赶上前去,也好结伴前行相互有个照应。
老王头,你今天整了些啷个蔬菜哟!扁担都压弯成弓了,估计怎么也有百把斤哟!
也没啥子新东西,还不就是南瓜、苦瓜、豇豆之类的蔬菜。不过,昨天下午确实收到一点好东西,大概有七、八斤嫩木耳菜,我今天这挑菜最少也得有120斤,我看你那挑菜也不轻,也得有一百多斤吧!
差不多,昨天我多收了十多把八月豇豆,估计得有110斤。
以往,孙老三和老王头都是把菜挑到通往城区的公路边,再花上20元钱,一同搭乘袁师傅的三轮车把人和菜送进中心城区菜市场。然而说好今天凌晨五点准时来接他们的三轮车却没来。眼看天已渐渐亮起来,再晚恐怕就赶不上早市,这挑辛辛苦苦收来的时蔬就卖不上好价钱了。
孙老三试着拨打三轮车袁师傅的手机却怎么也打不通,万分着急的他和老王头一合计,决定不再死等袁师傅,就眼目前这个时间点,假如选择用人力挑上菜筐往城区赶,走小路的话可以省10多分钟,但苦于路窄挑上菜筐磕磕绊绊,行走起来比较吃力,反而会耽误不少时间。而走大路的话只要稍加赶路就能赶上早市,只是要多走近20分钟的路程,只是人肯定要遭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