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这样,而是那样的
最近在学习如何做一名讲师,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让我突然认识到,嗨,它不是这样,而是那样的。
表明上看,“不是这样,而是那样”,非常通用,也很简单,但是在这门课程中,我意识到这兼职就是讲师的黄金法则啊。
面对听着,从听着最熟悉的事情开始讲起,讲到大家都熟悉的事物,都熟悉的认知,然后,说其实,这个是这样的!由此引入新的视角。
在今天的课程上,老师把这个引入新视角,新维度,称之为建模。
什么是模型?
模型就是对事物分类和排序的依据。
当,引入新的维度,重新划分事物,这里就有了新的认知和见解,这里面往往会事物进行区分,明确这里的不同在于什么。
课程中,老师讲到三个概念,比如“煮”、“炖”、“熬”,这三个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煮”--的核心在于“熟”;
“炖”--的核心在于“烂”;
“熬”--的核心在于“长”;
这三个词,其实是选择了不同的维度来描述,其与其他的区别,一看就一目了然,清清楚楚,而找到这个核心“维度”就非常关键。
然而,问题在于怎样给事物建模呢?
建模的关键在于找了新的维度,对事物有了新的见解,然后,帮助读者撕开认知的窗口,让新的知识和认知 涌入。
新的模型哪里来?
老师给与的答案是:
第一,列表;
第二,拷问;
第三,概括。
列出最根本的问题,拷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到底哪个最重要?为什么?
拷问的结果就是获得本质,或者引发新的思考。
然而,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水过地皮湿”,很少拷问自己,很少反思或者没有反思能力,这样是很难获得“建模的能力”
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确实,很多我们自以为很自然,理所应当的事情,我们就是没去审视,更没拷问自己,这也是我们为何是为什么难以获得新的认知。
由此,更加深刻认识到“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的含义。
以后的人生,其实,多留时间逼迫自己拷问良心,审视自己的人生,慎重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