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2012年提出,是指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个时代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先知、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等先哲。他们创立各自的思想体系,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础,至今都无法超越,未来也不可能超越。
在中西方哲学思想体系中,对于“德”的思想却是惊人的相似。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哲学王”的思想,由哲学家担任国王,或是让国王成为哲学家。那时哲学家与现在哲学家有所不同,在柏拉图时代,一切科学都被包含在哲学之中,哲学几乎是一切科学的总称。
哲学王,具备最高的知识,把握绝对的善,洞悉万物的本原,克己奉公、不为利动、适时进退。哲学王具有柏拉图所要求的人的所有美德,因而也最具有统治国家的“资格”。
道家和儒家也有相同的观点。儒家理论认为,在理想国里,国家的统治者必须是个圣人,只有圣人才能担负治国的重任。为此,孔子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内圣是指致力于内心灵魂的修炼,即“德性”,在外由于他的“德行”,所以在人群中好似首领。
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万物形成时,就有“道”在内。“道”就是德。“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是万物的由来,“德”则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德则是“能力”或“品德”,在万物则体现为事物的本性,在人的身上体现为人伦关系的德行。
《道德经》第七章所述:“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得道的圣人能效法天地的法则立身处事,去掉自我人为的自私,把自己假相的身心摆在最后,把自我人为的身心,看成是外物一样,不值得过分自私。因为自身的存在满足了整体的需要,当然,作为个体的个人的利益也就得到了满足。
老子这一段内容,与斯宾诺莎的思想不谋而合。斯宾诺莎认为德行是行为的力量,是能力的体现。一个人越能保存他的存在并且寻求对他有用的东西,他的德行也就越高。
西方哲学宣扬利己和个人主义的思想,提倡每个人爱自己,寻求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德行正是维持个体的存在,积蓄个体力量,并在此之中获得快乐。
那么德包括哪些美德的修为呢?
古希腊公认的四大美德为:勇敢、正义、节制、智慧。苏格拉底认为,在所有的美德共通本性则是“知识能力”、“理性”或是“智慧”,因为人的灵魂的本性就是“理性”,人缺失了知识或是理智,则是罪恶的开始。
所以苏格拉底提出了“未经审视的人生都不值一过”,“认识你自己”就意味着认识你的本性所在,即认识你的理性或有知识的认识能力。
中国哲学素王孔子认为,对于个人品德而言,仁义最重要的。“仁”则是最完美的品德,基础则“爱人”。一个人缺乏仁爱之心,他就无法承担人伦关系各种责任。“义”则是严格的道德律,是观念社会规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之辨”是儒家最重点的内容。
“仁”的实践,儒家归纳为“忠恕之道”。“忠”即为为人着想,为事尽力。而“恕”即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已之所欲,施之于人”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忠恕之道”也称“絜矩之道”,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絜矩),随时用来衡量自己和别人的行为。
从“义”中,儒家又发展“为而无所求”的思想。意思就是一个人做应当做的事情,竭尽全力,不在乎成败。做事的意义就在做的本身。孔子说:“道之将行与也,命也,道之将废与也,命也。”
命数或天意,是宇宙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运动的力量,是个体无法把控的力量。这种人生态度即为,“尽人事,知天命”。所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只有拥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道家与儒家有所不同的根本是,儒家认为有个智慧的上天,道家则认为上天应该超越人际关系和道德价值,浑元玄秘的上天。所以道家提出形而上的“道”,为万物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称”,所以“道”称之为“无名之名”。
人顺德,则以事物的本性为依据,顺其自然。根据“反者道之动”的思想,老子认为,人要成就事业,必须要把自己放到事物的对立面。你若想变得强大,你得首先看到自己处在软弱的地位。
不自是,不自恃,是老子强调的观点。“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就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不去和别人争,也就没有谁可以争得过自己了。
老子认为一个有德之人应该是温和、谦虚和知足的人。温和才能保持自己的力量强大,谦虚使人进步,知足使人处理事情不致过份。
道家认为,人失去了德,是因为有太多的欲望。人竭尽满足欲望,所以失去了快乐,得到了灾难。“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强调清心寡欲的由来。同时,老子提倡弃智,人的知识越多,就越不知足。
“含德之厚,从子赤子”,老子认为儿童是离德最近,因为儿童的生活最接近人的原始状态,质朴率真。“大智若愚”,道家看来,愚则是美德。当然圣人的愚跟常人的愚是不同,圣人的愚是经过从无知,到有知,最后无为自然的过程。
正如道家所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一个时代提倡强调“德”的重要性,那么这个时代正处在德性沦落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