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起:為什麼現在的女生,都想要找一個大叔?她說:因為有「父愛飢渴症」。
生理上的父親人人都有,但心理上的父親很多人都缺失。「我有一個好爸爸,可我總是見不到他……」「有奶就是娘,給錢就是爹。」「他以為自己是‘沉默的愛’,但其實是‘什麼都不管’。」父愛匱乏過多,女孩潛意識里在尋找填補!她們會早戀,也會輕易愛上有家庭的大叔,滿足缺失的被愛感。
我曾在一個教育家的博客里,看過一對母女的對話。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問:「媽媽,我是您生的嗎?」母親說:「當然是呀,我的寶貝兒!」小女孩又問:「那我哥哥是誰生的呢?」母親又笑著回答:「傻孩子,你哥哥當然也是我生的呀!」小女孩有點不懂了,她眨眨明亮的大眼睛,有點失望地說:「連哥哥也是媽媽生的,那要爸爸還有什麼用呢?」母親想了想,說:「要爸爸賺錢養家呀。」「可是媽媽不也在賺錢嗎?」
我當時在想,如果每一個爸爸都能聽到這些話,該多好啊!是啊。爸爸,你在哪兒?我吃奶的時候,你不在我身邊;我蹣跚地站起來,努力走出人生第一步路的時候,你不在我身邊;我感冒發燒,在腦袋上打針,哭得撕心裂肺時,你不在我身邊;我在幼兒園呆到晚上6點,無數次絕望等待時,你沒來接過我;我被同學欺負得身心俱痛時,你不在我身邊;我在那麼多個有雷雨聲的夜晚做噩夢,然後驚醒大哭時,你不在我身邊;我渴望有人陪伴、有人支持、有人給我力量時,你不在我身邊……
你回來,給一點錢,然後歪在沙發,對我吼:「怎麼又只考這麼一點分?」對媽媽吼:「怎麼還沒去交水電費?」我不要一個這樣的爸爸。這是多少孩子內心的聲音……???
可是,中國太多的孩子,都是在喪父式家庭中長大的。他們也曾哭過,也曾鬧過。但父親依然缺席,依然隱形,依然不在場。
孩子們漸漸學會沉默,於是不再說。他們把委屈和失望,壓抑進小小的心裡。漸漸地,出現種種心理問題。或抑鬱,或自閉,或強迫症,或自傷自殘。這些問題,忙碌冷漠的父親,根本就看不到,因為可能覺得不重要……!
那種年少的絕望,那種無可奈何的指責,令每個聽見的人,都感到深切的悲哀。父親拼命賺錢、社交、應酬、出差……原本是希望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未來。但不曾想,因為不陪伴,兒子也好,女兒也好,一個接一個變得脆弱、自卑、不安,年長以後,親密關係紊亂,安全感極度匱乏,自我價值感極低。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為他花時間,比為他花錢更重要。
父母心的陪伴,比父母的教育更重要。愛,不是心理活動,而是實際行動。親愛的父母,如果你們真的愛孩子,放下不必要的社交,婉辭無意義的牌局,推掉無關緊要的商務與應酬,回家。
不要用一堆的藉口假意告訴孩子:你雖在忙,但心裡还是爱他,沒有行动的愛不叫愛。如果真的愛孩子請用行動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愛你!
林彩:一個熱愛生活,用生命感染生命綻放的精緻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