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谢娜在节目中提到,有一次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后,对自己抽泣道:“我不能哭,哭了就会被丢到垃圾桶”。
谢娜听完感觉很疑惑,也有些生气。心想自己在家里也没说过这样的话,女儿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难道在幼儿园老师这样威胁自家孩子了吗?
于是她就给学校的老师打了电话询问此事,询问之后,才发现这件事原来就是一场误会。
事情原委是:自己的女儿在幼儿园里太想念爸爸和妈妈了,于是就在一边哭泣,边哭还边吃饭,导致吃的饭都吐了出来。老师就把孩子领到垃圾桶旁边告诉孩子:吐的话,要在垃圾桶这里吐。
孩子由于此事的心情低落不安,所以错把老师的话理解为:“再哭,就把你扔到垃圾桶里。”所以,这才导致女儿回家之后,将“哭泣”和“扔垃圾桶”作为因果关系联系在一起,导致女儿不敢哭泣。由于女儿忽略了中间的过程,单纯地将“哭”和“垃圾桶”联系在一起,才给了妈妈一个可怕的误导。
这个过程中,还好是谢娜跟老师和谐的沟通,了解此事。万一因为孩子表述不清,引起师生嫌隙,事情就变成另一个结局了。
确认事情真相
要避免“引导式问话”
之前网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新闻,一个妈妈带自家女儿去楼下取快递,孩子到楼下看到邻居正在遛狗,就非常喜欢想要和狗狗玩。
于是,妈妈就允许孩子和狗狗在一起玩耍,等取完快递一起上楼。10分钟后,妈妈回来带女儿回家,回去的路上,女儿说:“妈妈,叔叔刚才摸了我的屁股。”
妈妈脸色骤变,怎么邻居是这样的人呢!于是就问女儿:“叔叔是怎么摸的?是拍了一下,还是摸了一会呢?”
女儿说:“摸了一小会”。妈妈瞬间暴怒,带着孩子就去找邻居,邻居一脸蒙,明明自己没做的事情怎么成这样了。
于是,他们一起来到物业查看监控,在监控里,邻居全程就没有和孩子距离很近,孩子反而是一直在和小狗狗玩耍。
妈妈赶紧跟邻居道歉缓解尴尬,这件事情其实是跟妈妈的引导式问话有关。年龄小的孩子理解能力弱,很容易混淆事物,从而错乱逻辑。
所以刚才的事情,妈妈如果换种说法:“叔叔是怎么摸得你呢”?会更容易得到事情的真相。
家校沟通需要注意这两点
1、拒绝盲目冲动
上边的案例就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误会的背后会让邻里关系破裂。所以面对孩子的陈述,我们要避免引导式的误导发问。
尽量让孩子回想描述当时的场景,比如孩子回家身上有伤口。别着急问:是不是哪个同学欺负你了。换一下:宝贝,你怎么受伤了,能告诉妈妈发生什么了吗?
2、有效的家校沟通
和老师沟通的时候,应该建立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互相的猜忌,只会让双方的沟通陷入僵局。
和孩子有效沟通
要做好这三点
很多孩子遇到事儿不愿意告诉家长,这就非常的容易发生危险。
父母都喜欢这样教育孩子: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儿,你都要跟爸爸妈妈说,听见没有,不要怕我说你,我说你都是为你好。
你越这样说,孩子以后越不敢和你说事情。所以以下三种正确的说话方式呢,能让孩子对您敞开心扉。聪明的爸妈一定要记牢了。
宝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妈妈特别明白。不过遇到三种情况哈,一定要跟爸妈说!
第一种就是你被别人欺负了,一定得说,爸爸妈妈永远都是你最好的依靠,我们会想办法帮助你。
第二种,如果有其他大人让你觉得特别不舒服,并且还说不能告诉别人,那你就要跟爸妈说了,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呢来支持你,保护你的。
第三种,当你有一些事情特别纠结的时候,别着急做决定,咱们呀,一块儿坐下来好好商量一下再做决定,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