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教书育人的工作里,沟通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和学生沟通,传递知识,影响学生;和家长沟通,紧密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同事沟通,探讨学习,共同进步……沟通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而有效的沟通对提升和促进我们的工作水平、生活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何谓沟通呢?沟者,构筑管道也;通者,顺畅也。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沟通说话都讲究艺术,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年轻教师,应该怎样和家长、学生、同事以及领导进行沟通呢?在寒假期间,我拜读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书籍《非暴力沟通》。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内视自己,有以下收获。
日常交流的中,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他人进行批判。在工作上,如果领导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如果我更在乎细节,我的同事就是“粗心大意”;我们常回避责任,抱怨领导安排的工作不合理却又不得不做,最后是强人所难。再比如父母在不经意间对孩子语带胁迫而不自知:“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作者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使我们了解并看到彼此的需求,打开爱与理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接。它,就是非暴力沟通。
那么非暴力沟通到底有哪四样要素呢?首先对于观察,是仔细看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结果,不带有情绪和评判,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其次,表达感受,只有更清楚地表达感受,才使沟通更为顺畅,当我们说“我觉得”时,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第三,说出需求,一个人如果生气一定是他的某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批评和指责往往暗含着期待。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求,往往会得到积极的回应。最后,请求帮助,将我们希望他人做什么,具体详细的提出,只有我们把自己想要的回应讲的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回应。
在生活中具体如何来有效地运用非暴力沟通呢?作者也给我们举了很多例子,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在一个紧急项目推进过程中,小王负责一个核心版块,作为链接的关键点,领导高度重视,当时间过半的时候,领导发现他并没有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显然,领导因为着急非常生气,并说道:“工作不积极,我怎么相信你可以把工作做好!”,面对指责,他非常委屈,如果此时他觉得领导不可理喻并据理力争,将原因罗列七八条,这样只是在回避责任,发泄自己的情绪,并没有真正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就是当一个人觉得情绪受伤的时候,都是因为某一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是寻找需求而不是发泄情绪,此刻小王的需求是解释清楚并重新得到领导的认可。
于是,小王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第一步,讲述事实:“领导,我看到你因为我的工作进度缓慢而非常生气并指责了我”,描述这样一个事实,并没有加入他对领导的评判。第二步,说出感受:“我觉得特别的委屈和难过”。第三步,讲原因:“因为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衍生问题,如果将这些问题提前预案,将会在后续工作中避免很多阻碍,提高整个项目的工作效率,有可能比预期更早完成”。第四步,提出清晰明确的要求:“我希望你能够信任我,一定可以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当小王说完,领导态度立刻缓和,并邀请他坐下来,和他一起探讨,提供建议和帮助。后来的工作总结大会上,领导在这个项目中对小王大大赞扬,夸他爱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正因为运用正确的沟通方式,不仅让领导没有觉得小王在狡辩,他还得到了领导的指导和帮助,顺利解决工作问题。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魅力。
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非暴力沟通是在引领我们反思自己的沟通模式,由向外看指责对方,到向内看改变自己的沟通习惯。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语言、思维和生活方式,它能促进我们与自己、与他人建立真诚的联系,最终实现顺畅的沟通。
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经常在交流、沟通中加入评论。如果孩子听到你的不恰当的评论时,孩子内心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心灵的通道会关闭。在与学生内心世界有着那么多隔膜的情况下,很难想像我们的工作能做得准确、深入、有效。作为教师我们更要学习非暴力沟通,因为我们的一个评论都可能影响孩子。在与学生交流时,我们也要让自己的言语尽量描述自己的客观观察,通过强调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孩子乐于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