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我灰头土脸地从书山题海中抬起头来,走出拥挤而压抑的教室,小心翼翼地打量着这个花花世界。
那时我满脑子里还只有各种定理和方程式,对吃喝玩乐、穿衣打扮都知之甚少。从来没有去过游乐园,从来没有和同龄人一起逛街。身上的衣服鞋子都是几十一件,偏偏自己还觉得挺好。姑姑送了我一条三百元的连衣裙,我觉得好贵,贵到让人觉得惊讶,好不划算。
去大学报到前妈妈花一百五给我买了两双鞋子,军训时磨坏了一双,没有磨坏的那双鞋底很硬,硌脚。大学室友都穿的很漂亮,但是,大概因为从来没有考虑过品牌的鞋服,我还是穿着自己高中那几件又宽又土的衣服,对别人的目光浑然不觉地过了一个月。直到十一,室友回家,买了一双一千多的New Balance鞋子拍照发在空间里,我心中的才有了一些灰蒙蒙的领悟。
我开始去留心那些有设计感的衣服鞋子,开始去寻找几百元的衣服和几十元的衣服之间的区别,去和穿的漂亮的室友一起去逛街,观察她们如何消费。我咬咬牙买了几件从来没有买过的品牌鞋服,把相当比例的生活费花在了外表上,妈妈给我买的鞋,我洗干净后晾在阳台上,再也没有收起来。
自己经过一番打扮之后会很漂亮,这一点我一直隐约知道,因为常常有人说我身材匀称,五官端正。但是我不能,因为我手里的钱很快就要见底了。大学几个月后,新生里的女孩子们陆陆续续开始学会化妆。隔壁寝室那个化着精致的妆来报到的女孩子,我想我一辈子都会记得她的妆容,她的红唇与眼睛,让我知道化妆不意味着电视剧里的女反派脸上的风尘与妖艳,而是去放大一个女孩子的美丽与气场。但我仍然舍不得去买几百元一瓶的粉底,羞怯地盲选平价的口红,因为用了淘宝上假的平价粉底而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色黑黄。
至此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拮据。拮据不只是饥饿和衣衫褴褛,拮据是在摆脱了饥饿的前提下仍然没有足够的物质供你过和周围人一样的生活。
物质除了带给人幸福,还带给人自卑,财富除了影响人的生活,还影响人的观念。我家在农村,但父母已经不怎么从事农业,家境即使不是多么富有,但也绝不贫穷,和室友们的家境差不了太多,甚至比几个室友还要好许多。但是父母的消费观念仍然十分贫穷。他们宁愿花几十元甚至十几元买一双两个月就磨坏的鞋子,也不愿意花两百元买双质量好的鞋子穿一两年。省下百八十的钱,却一身粗陋的打扮。
我当然没有怨怼父母的意思,至今没有收入能力的我感激他们的节俭,感激他们为我做的一切。但我不认同他们的消费观念,以及其他许多观念。我认为节俭有更明智的方式。过分省钱,会让人在其他的方面捉襟见肘,会限制人走向更大的圈子。
我羡慕学校里多才多艺的同学,有人活动中抱着吉他登台献唱,有人为项目画海报,有人因为会用PS、AI之类的软件而进入了学院的网络宣传部……而如我一样没有才艺的同学,也如我一样没有去吸引众人视线的勇气。有人待在寝室里追星、追剧、玩游戏、睡觉,循环往复,而我内心挣扎着,想把大学生活过得有意义一些。
我年少时也曾想要学绘画、舞蹈、跆拳道,默默地羡慕着那些报了各种班的同龄人。我告诉爸爸我想去镇里学跆拳道,爸爸说女孩子学了那个没有用处;我告诉爸爸我想学画画,他说你表姐学美术花了几万块钱也没有什么出息……可我没想花几万块去学,我也没想通过学这些有趣的东西而变成一个有出息的人。我只是喜欢啊。
小学时老师们都喜欢引导学生思考你的梦想是什么,我在中秋节团圆饭桌上说我想当作家,各路亲戚都说,啊,那可很难,作家赚不着钱的,你做点别的吧……中学时被亲人老师劝去学理,高二纠结想转文最后放弃,彻底厌倦学习,性情逐渐抑郁,高三休学半年。最后高考填报志愿瞎选了一个工科专业,没有任何热爱。
十岁时被父母否决的爱好与追求,十年后全部成了遗憾。年少时那些奢侈的兴趣并不是小孩子的一时兴起,十岁时想成为作家,今日仍想成为。十岁时想学画画,至今仍想通过自己的画笔重现回忆里温柔的梦境,为心爱的男孩画一幅清透的盛夏。
如今远赴他省读书,大学里,终于没人能阻止我学想学的东西,少年心性却已不复存在。我羡慕班里那个妆容惊艳的女孩子,我羡慕那个会弹吉他的室友。殷实的家境和抢眼的才艺带给她们的自信和底气我到底不能拥有,也不能像她们那样没有负累的专注于当下的生活。我是从高考大省里灰头土脸地走出来的女孩,被贫穷的思维杀死了一半。
我知道这篇文字里有太多属于年轻女孩的虚荣,但我不因我的虚荣而感到羞耻。我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乃至自己的下一代从物质的胁迫中解放出来,如果某天我有了一个想要学美术和文科的孩子,我要鼓励他说去吧,只要你喜欢,你可以尽情的沉溺其中,不拘有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