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纵使这里与世隔绝、贫瘠荒芜,教派林立、军阀割据,他依然甘冒生命危险,坚持徒步穿行。他追寻莫卧儿皇帝巴布尔的足迹,他的传奇堪比阿拉伯的劳伦斯。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罗瑞·斯图尔特,他不是一个职业作家,他的工作领域在外交和政治。然而一本《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又名《寻路阿富汗》)却使他在我的脑海里印下了他的足迹和思考,现在我要谈谈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这本书中,我见到了一个怎样的罗瑞·斯图尔特。
阿富汗这个国家是典型的伊斯兰国,是塔利班的原始诞生地,政权交替频繁,因此内部战争不断。早在《曼德维尔爵士旅行记》中就有一段很符合阿富汗的状况的描述:这个国家被黑暗所笼罩,外面的人看不见里面的任何东西;因恐惧黑暗,也没有人敢于走进去。然而,在这个国家周边居住的人们说,他们有时能听到人声、马嘶以及公鸡的鸣叫,因此肯定有一些人生活在那里,但是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在塔利班政权的控制下,没有媒体能捕捉到阿富汗最真实的样子,也没有记者敢于踏出自己国家使领馆周围的地盘去深入腹地,或者说,就算是在阿富汗周边的安全地带的采访都有可能随时面临枪杀或炮弹的威胁。
“9·11”之后,塔利班政权垮台,美军侵入阿富汗,与世隔绝长达24年的阿富汗暴露在阳光之下,这种阳光不是象征一种永远的稳定,而是军阀林立状态之前的短暂和平。
斯图尔特作为一个外交官,为了抓住这一个黑暗前的黎明,在2002年的冬季毫不犹豫地开始了他横穿阿富汗中央腹地之行,从阿富汗西端的赫拉特省徒步到阿富汗东部的喀布尔,这一段路程,意外与莫卧儿皇帝巴布尔的行军路线相符,巴布尔国王也在冬季横穿了阿富汗,并著有《巴布尔日记》。斯图尔特随身带着《巴布尔日记》出行。
注:书本插图。
由于政府不允许他独自一人出发,斯图尔特刚开始的行程中有三个同伴:卡西姆、阿齐兹、阿卜杜·哈克,他们的任务是护送他穿过阿富汗最危险的地段。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中,斯图尔特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这三个人的不同地位和不同性格特征。
在四人行的微妙关系中,作者的地位不能说是最高,也不能说是最低,这三位阿富汗人只是把作者当成一个他们完成政府任务过程中的主角,当成一个文弱的历史学家。然而作者却通过旁观者的角度发现了卡西姆是一个长者,也是一个伊斯兰圣者,他的地位最高;阿卜杜·哈克位于第二,然而他的装束是最进步的,思维也是较为开放的一个;位于最后的地位便是阿齐兹,身材弱小,却还要担负其余两位的行李。
注:书本插图。左一为斯图尔特,左二为卡西姆,右一为阿卜杜·哈克,右二为阿齐兹。
每走一段路程都能寻找到推荐信上首领,到首领家简单的度过一夜,又继续前行。在四人的艰难跋涉中,斯图尔特没有刻意去向他们三人表达自己最初的想法,他觉得在语言不是很通的情况下,他们也对自己应该不会有什么深刻的了解。但是让他意外的是,在这三个阿富汗人即将完成任务的那段时间,阿齐兹由于生病,事先回程,他只是淡然一笑,说回去要卧床一个月才能恢复。卡西姆紧接着离开,离开的时候拥抱了他,斯图尔特写道:他突然咧嘴笑了,露出温暖的、父亲般的笑容,我至今也无法解释这笑容的含义。
最后离开的是阿卜杜·哈克,他在旅程中沉默、急躁又冲动,但是离开之际,他向首领发表了一长段关于作者的演讲,竟然明白作者的初衷,甚至作者在不经意间说的话,哈克都记在心里,一毫不差。
这三人与斯图尔特国界不同、文化不同、甚至宗教也不同,却建立起了彼此了解和信任的友谊。斯图尔特对这段友谊的描述虽然简单,却让人感动。
接下来的行程,斯图尔特感到很高兴,他终于可以一个人独自行走了,虽然艰难,但是他能在行走途中没有人打扰的情况下独立思考。他走了一个又一个小村落,见过不同的地区首领,获得一条大狗同行,他称之为巴布尔。
注:书本插图。
在斯图尔特整个行程中,他遇到过狼群和狗群,遇到过炮弹轰响,看到过无数枪支,差点被人射击,他跋涉过雪山,雪能没到肩膀,连巴布尔都累得趴在雪地里,他扯着巴布尔奋力向前......,但是一切的苦难,斯图尔特都一笔带过,没有去详细述说,他像是经历过苦难但云淡风轻的讲故事者,把在旅行中遇到的景物、人情、还有整个阿富汗腹地所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中,斯图尔特把自己的行程和皇帝巴布尔的行程联系起来,巴布尔所见的阿富汗是否是现今自己跋涉所见到的阿富汗?其中有什么样的联系?其中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这个行程不是简单的游记,不是简单的探险,而是对在处于特定政治形态中的一个国家中生活的居民真实生活场景的涉足。毕竟,人才是所有一切的承载者。
回国之后的斯图尔特把他的所见所闻当做一次基础性考察,把其运用于到政治和外交中来,他觉得阿富汗有着严密的组织关系,每个地区都会有首领,而且这个首领往往具有很大的威严,塔利班的倒台并没有使得阿富汗国家内部混乱不堪,相反他们自身会治理,不需要增加兵力来严守和管理,增加兵力只能适得其反。但是没有人听他的话:2009年10月------我反对增兵四年后------奥巴马又向阿富汗派遣了三万四千名士兵。
“我的挫败让我确信,未来阻止类似事件的唯一办法就是我自己站出来参加选举,成为一名政治家。”他在后记里写道。
斯图尔特冒着生命危险,只为求得阿富汗最真实的状况,在得知状况后,他要成为一名政治家,去付诸行动。感官与行动的结合,是最好的结果。
为呼吁国际社会减少向阿富汗派兵,罗瑞·斯图尔特于2009年起担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卡尔人权政策中心主任。为在阿富汗问题上争取更多的发言权,进而于2010年弃教从政,参加竞选,成功当选英国议员。2017年起任英国国际发展兼外交国务大臣。
------这次旅行,还有我的生命,都全靠了我在穿越阿富汗中央大道的途中遇到的人们,如今,我活着回来了,势必要奋力帮助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