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首先要理解整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接下来才能更好的把握具体的字词含义。古诗词中往往会有一些常见意象,它们通产都是自带感情色彩出现,古人借这些意象抒发感情,为了帮助大家更快更好地赏析古诗词、赢得高分,赢鼎教育高考语文专家胡老师为大家总结了一些常见的意象。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张孝祥1132-1169,宋豪放词人)(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又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再如,“(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气)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小雅·采薇》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确立了杨柳意象的原型。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4.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5.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法留。垂柳不紊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葛胜冲《点绛唇(县斋愁坐作)》:“(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6.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7.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
张(道洽,字)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不带吟诗癖,缘何太瘦生。)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格外宫妆别,天然画轴横。涪翁太多可,唤作水仙兄。)”
苏轼《红梅》:“(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陆游《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8.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李山浦《松》:“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9.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一声寒食夜,数朵野僧家。谢豹出不出,日迟迟又斜。)”
李白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越上闻子规》)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0.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李商隐《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1.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
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2.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代诗人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迟迟云外尽,杳杳树中生。残月暗将落,空霜寒欲明。楚人皆掩泪,闻到第三声。)”
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3.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4.羌笛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如王之涣《凉州曲(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5.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