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得力班干部队伍

主讲人:阳海华

  今天阳老师的讲座是一场智慧盛宴,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品,句句真经。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同时又让我豁然开朗。以下浅谈两点:

一、精英队伍需要打造。

  阳老师提出班干部的四个层次“四干”愿干、会干、能干、乐干。

  中职班级管理和小初班级管理不同,在于我们有时会遇到孩子不愿意当班干部。但我认为这不是最困难的一点,因为在我看来中职生“不愿意”背后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缺乏自信。中职孩子有可能从小学到初中阶段都从未当过班干部,孩子不知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也害怕自己不能履行职责。

  第二,观念使然。中职孩子因为成绩的问题可能在初中阶段就是边缘人物,有可能当时就是与班干或班主任“敌对的淘气宝”,班干部的概念在部分人眼里正是他们最“反感”的“密探”,而他们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反感”的人。

   第三,自我边缘。中考失利的孩子通常带着一颗“躺平”或“摆烂”的心,这颗心绝大部分是试探、是逃避,但这颗心“上可攻,下可守”,至少保证自己可以“缩”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受伤害,毕竟多错多错,不做没错。

   第四,受过打击。也许曾经担任过班干部,但有过不愉快的经历。

这四类孩子需要的是对症帮扶,如提高班级归属感、增强信心、助力其改变思维模式等,除了需要花些时间费点精力之外,我相信孩子还是愿意为班级出一份力的。

我所认为的难点在于会干这一层级。孩子愿意干,但是真不会干。咋办?阳老师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培训。通过系统培训可以把不会教会,把会的打造成精英班干。这里有两点值得我反思,一是系统性,这是我在班干部管理工作中疏忽的地方。二是阳老师提出的培训方案有例会、专题、拓展三类,而我只停留在例会阶段。我想这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敬佩阳老师的智慧,同时也真心感谢阳老师的分享。

二、别让猴子跳回背上。

    阳老师提到这个理论时让我联想到阿德勒心理学中的“课题分离”。这是我近三年一直在努力学习的“课题”,不容易做到,但是有进展。无论是社会中的朋友关系、邻居关系;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还是家庭中亲人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等,都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责、厘清课题归属、避免包揽包干,留给对方必要的商量、决策等参与的空间和机会,各尽各责、各自做好自己的课题才是生活、工作的最正确打开方式。

    最后,感谢学校及盐田区张蔚薇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组织筹备这场活动,让我们有机会向经验丰富的阳老师学习取经,再次感谢阳老师的精彩分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