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你不经意的与一条大江相遇,然后不期然的与一个历尽沧桑的小镇邂逅,你为它心醉。好想翻开每一块青石板,去抚摸那过去的神秘面容,是哪朝哪代,又是哪些人物来到这里,缔造这样一个让人震撼的小城,撒落下如此多的令人着迷的故事。
濯水就是这样一个让你想去翻开青石板,找故事的小镇。
“白水绕东城,青山横北郭。”这样的景致不只是在唐诗里可以找到的。宽阔清澈的阿蓬江环绕着小镇;连绵起伏的青山护卫着小镇;渝怀高速公路从小镇边穿过。这个小镇就是位于渝东南黔江境内的濯水。
据历史记载:濯水古镇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朝,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必经之路。此地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外地的各种洋货:风琴、口琴、自鸣钟、汽灯、留声机,经过商号带到了濯水,商号又把濯水的蚕丝、桐油、茶、漆各种山货远销外地。1956年后由于交通的变化等原因,古镇商贸开始萎缩。现在古镇已然沉睡在江边,等待人们去把它唤醒。
我们到这个古镇是碰巧经过。这天竟然就我们十几个外来的人,我们毫无阻挡的慢慢的参观古镇。
进古镇的路口,立着一块“红军渡”的牌子,这里也是红色之路的一部分了。走进古镇,路面都是青石板铺成。青石板棱角早已磨得溜圆光滑,亮晶晶的可以照出人影。不知有多少的布履草鞋在上面磨破,不知有多少匆匆的、悠闲的脚步在上面踏过。
古镇靠河边的开阔地,有一座很旧的黑灰木房子,中间很大一个木台子,这是以前的戏台。有钱的镇才演得起戏,能有自己的戏台,这个地方在几十年前应该是很繁华的了。
古镇就是一条长长的狭窄的巷子,临河而建,在河岸边的房子大多是吊脚楼。整条巷子的老房子基本是两层木楼,一个院子连着一个院子,院子之间共用墙壁,只在屋顶用一堵风火墙隔开,那就是不同人家的标志。而风火墙的作用不是分隔,而是防火,避免一家起火,殃及邻家。
有几个院子非常值得研究一番。
烟房钱庄,规模宏大,结合了土家族和徽派建筑的各自优点。大厅挂着一块“棠棣并秀”的匾,照壁上嵌着很大的一个方孔铜钱。这个院子的主人经营钱庄、桐油、食盐,制造烟墨,据说,烟墨是上等的墨,价格昂贵。可见这家人在当时是很有文化的。
龚家抱厅,临河一边,它的外面的屋子都被水淹,重新修葺过,现在只有那间大厅还是老建筑。龚家是经营镖局的,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濯水生意兴隆,客商往来频繁,钱币流量是很大的。
光顺号,是一座三层楼的客栈,是明清时期濯水“十大号口”之一,面积880平米,为濯水古镇第一大建筑,有几十间客房,现在还有居民在里面住着。
濯河霸讲堂,是一个书院,院子古色古香,处处透着书卷气。现在有两个年轻人住在那里,开演唱会。
余家大院,被八贤堂的名气盖过了。这里出过三代朝庭中的大臣,共八人,在清朝光绪时被赐名“八贤堂”,院子很精致也很气派。人人到这里都要来膜拜一下,希望增长一点读书的智慧,沾上一些读书人的仙气。
有一座建筑,最能证明小镇的历史,就是那座万年宫,是几个省合资修建的会馆,占地面积最大。可惜,房屋全部毁掉了,只剩下一圈围墙,以及大门外的一段风雨廊。
河面上有一座雄伟的风雨廊桥,号称亚洲第一风雨廊桥。风雨廊桥横跨于阿蓬江上,长303米、宽5米,分为桥、塔、亭三部分,桥身为纯木制结构,建筑材料之间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直套斜穿,结构牢固精密,桥上建有塔亭,两侧有约百扇可自由开合的雕花木窗,桥内摆放有红漆长凳。
风雨廊桥桥紧连古镇入口的大戏台,像一弧漂亮的彩虹,卧在阿蓬江上,宽宽的廊桥遮风避雨,夏暑冬凉或天气恶劣之时,对做买卖的或土著乡民自然是一种庇护。这里人在廊桥内走动、休息过往,似乎不管天气好坏、时间早晚都会在廊桥上的雕花护栏边眺望远山近水,往来的日子就打发了。他们在廊桥上热情的招呼相遇亲朋,和熟人闲聊、吹牛,使廊桥弥漫着生气。
古色古香的小镇,一度被遗忘在江边,静静的守望着江水日夜奔流不息,把那曾经的喧嚣与浮躁,繁荣与衰落,多少的聚散,离合悲欢,都掩埋在早已尘封的记忆里。今天,他它们又渐渐的被人们唤醒,去触摸那消融在青石板上的匆匆脚步,滴滴泪痕。
(无戒365极极挑战写作训练营第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