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发生的两件事,使我对学习产生了新的认识。
第一件事情与概念的学习有关。
昨天洗碗时,我尝试了一下《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音频版。
第一遍听的时候,我感到很诧异:一篇文章这么快就听完了?我完全不相信,还以为自己的手机出现了故障。我特意去翻查了一下,发现每一个音频版的时间大约都是10分钟左右。
第二遍听的时候,我发觉自己能够抓住的基本都是自己已经理解的内容,而对于不理解或者理解得不透彻的部分,大脑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也就是说,对于我来说,听,只能帮助我复习旧知,而无法帮助我学习新知。
此时,我由衷地佩服李笑来老师:幸亏他当初一直没有推出音频版,否则,我们的学习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懂了,其实根本就还没弄懂。
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只字不差地阅读”时的情景:
碰到一句难以理解的句子,常常会反反复复地阅读,甚至翻查前面的相关内容,帮助自己理解;
有时在文章后面读到有助于理解这个句子的语句,又会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自己的判断;
理解了概念之后,就会去想:哪一部分是自己的生活经历验证过的?哪一部分是自己的所见所闻验证过的?哪一部分还无法理解?哪一部分还有所怀疑?哪一部分对自己目前的状况最有用?准备如何实践?
最后,为了写留言,我还会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写的时候常常会发觉:自己的思绪很混乱,写出来的东西逻辑不清晰。于是,再次整理思路,不断修改留言……
一篇文章,在这样的阅读、思考、写作中,往往要两个小时才能学完,而且还总是会留下一些自己无法消化的内容,甚至是错误的看法。
所以,一篇文章、一个概念的的学习,实际上是全身心的参与、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的,只有这样,才能把相关的概念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第二件事情与英语的学习有关。
为了将英语学习和写作学习结合起来,我从20日开始阅读《Why I Write》。
第一天,我用半小时的时间阅读、朗读了一页半,还觉得自己学得很认真、很仔细。
第二天,我忽然想起李笑来老师曾说过:为了加深印象,他常常把重要的书自己重新敲一次。我也想试一试。结果,到了要把语句输入电脑时,我才发现有的单词自己拼写不出来。——原来,我只是以为自己学会了,其实根本还不会!于是,我放慢速度,一字一句地敲。
敲完第一段,我就问自己:昨天的学习,既然单词没掌握,那么句子是否也没有真正理解?于是,我开始尝试把第一段翻译出来。结果又吓了自己一跳!原来我只是大概地了解了段落的意思,让我把它翻译出来,我还得重新仔细阅读、用心分析每一个句子的结构。
第三天,当我将英语句子输入电脑时,我才学会留意它的结构和标点。
结果,我用了三倍的时间,直到今天早上,才把第一天所读的一页半真正学完。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从前自己“学”了那么多,却还是脑袋空空。
这一次,虽然我学得很慢很慢,但是,这才是扎实的学习。对自己短期期望放低,才能实现长期的期望。
两件事都告诉我:有时候,我们只是以为自己学会了,实际上并非如此。所以,一定要只字不差地阅读。
李笑来老师早就说过:学习学习再学习。对学习这个概念,我还要不断学习,不断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