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乐场大门前,我们会看到撒泼打滚的孩子,父母一旁使劲拽,拽不走。在新闻里,我们会看到孩子为了让妈妈买玩具,不惜掐妈妈的脖子、揪头发。
我们看到的是溺爱,但也要看到孩子的负面情绪。在求助的视频节目以及问题里,孩子脾气大是常见的一类要被拿出来讨论的问题。但是在《奇迹男孩》里,那位和蔼可亲的校长在判定打架的时候,告诉打架的杰克·威尔,二十多年的执教经验教会他的是,凡事都有两面。校长知道杰克打架,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友谊,保护被嘲笑的丑陋的奥吉。
校长的做法也在提醒做父母的我们,在看待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要去看清事情的本质目的,孩子为何会发脾气。发展心理学博士陈昕,就在《养育的选择》这本书里,给予了我们指导。
01 认知孩子的负面情绪
“父母没有认识到,情绪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会因为你不喜欢它就消失了;情绪还是一种主观体验,我们只能体验它,疏导它,而不可能想把它压制住就能压制住。——《养育的选择》”
误区一:认为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就是坏性格
我们听到最多的,包括有时候自己也会内心想的一句话就是“孩子脾气很大,没法劝”。认为孩子有脾气,就是性格不好。
有个育儿类视频里,哥哥在妈妈的眼里就是个脾气差的孩子,动不动就打双胞胎弟弟,甚至会抱着弟弟摔出去。但通过镜头的跟拍,我们发现哥哥很细腻,他发现妈妈在带弟弟的时候非常疲倦,弟弟们抱着妈妈不放开的时候,妈妈十分难受,他就想帮助妈妈,把弟弟拉开,拉不开的时候,就会打起来,拽走弟弟,把弟弟摁在地上,“解放”妈妈。
当我们不理解这个行为背后的意义的时候,我们就只能一味的指责孩子。让他们停止。但孩子其实并不知道哪里做错了。
误区二:认为孩子的负面情绪的表达是做父母的失败
有些父母会认为孩子哭,就不是一件好事。有些妈妈会自责,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有些夫妻则会互相指责,“你看看你,怎么带孩子的?”
父母也要管好自己的情绪,就事论事。先要平复好自己的心情。
误区三:认为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是对自己的挑战
作者提到很多父母私信给她是这么说的:现在的孩子两三岁就知道和他们作对了!越是不让做什么,就越要做。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注意自己的情绪了,因为我们已经站在对立面去思考这个问题了,在这样的状态下,父母又怎么可能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动,去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呢?
误区四:希望我的孩子幸福快乐,时时刻刻都快乐
作为孩子的母亲,我非常理解这点心情。但孩子总会要接触到社会、接触到其他人。孩子会和其他孩子产生摩擦,会被老师批评,和同学产生矛盾。我们要帮助孩子认识和排解情绪。
误区五:父母过度保护孩子,千方百计取悦孩子
比如,游戏比赛输了,父母为了取悦孩子,不让孩子难过,就会说,没事,输了我们再比赛一次就会赢,走,我们去买棒棒糖。导致孩子无法体会失败的心情,没有思考。丧失了处理自己情绪的机会。
02 解决问题要先解决情绪
父母看到孩子的大喊大叫,或者摔东西,第一反应都是先纠正这个行为,或者希望通过讲道理来让孩子明白这个行为,去纠正。但往往没有效果。然后就常听妈妈会抱怨一句“哎呀,你这个孩子怎么讲不听”,“说也说不听”。结果往往妈妈也跟着孩子的情绪走,大吼大叫。
公众号大J小D的创始人大J,在她的全脑启蒙课里就提到过,“学龄前的孩子都是右脑偏好者,右脑掌控的是情感、表情,是个自由的艺术家。”也因此,你要和一个学龄前的孩子讲逻辑,讲道理,是根本行不通的。
我们作为家长,要理解这一点,是解决所有情绪问题的基础,是重中之重。甚至,有时候,父母着急对情绪都不会表达,不会认知。还有一种是消极的接受情绪表达,不会引导。导致孩子无法学会自己表达情绪,到后面也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问题。
03 情绪引导的四步骤
第一步: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父母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的说明帮助孩子定义情绪,“你脸红,拳头握紧,就是生气了”。也可以借助绘本,来形象的让孩子认识到情绪是什么。
比如有一本绘本叫做《不要随便发脾气》,就可以让孩子直观的看到自己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他会让孩子看到生气的时候,我们会踢东西,会大吼,连会通红。我们也会因为发脾气,而伤害到自己的好朋友。我们可以用用一个沙袋和一副拳击手套,好好发泄愤怒的情绪,而且不伤害其他人。
第二步:认同孩子的情绪
作者强调,认同和接纳不是一回事。认同包含了接纳,并且让孩子认识到情绪的合理性。
比如作者的小儿子在一次洗完澡之后,不停要求继续洗澡,答应孩子再洗10分钟后,还是要求继续要洗。作者第一反应和很多家长一样,讲道理:你洗过了呀,你很干净了,不用再洗啊。没用。小宝还是要继续洗。作者这个时候才转念说到:小宝啊,你最喜欢洗澡对不对,喜欢玩水,还有玩小鸭子,是不是啊?
孩子被说中了心事,一下子就不哭闹了。这就是认同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一旦被认同,就会静下来。这时,作者继续说“妈妈不让你洗了,你很不开心是吗?”孩子说:“是的“。当孩子开始回应家长时,作者就立马接着解释给小宝听:“我们洗一次就够了,多洗,你的皮肤会很干,不舒服,这样吧,我们明天再洗好不好?明天还可以玩小鸭子。”作者不仅表达清楚孩子小宝为什么哭闹,还给他描绘了第二天的美好情形,小宝一下子就配合了。
第三步:让孩子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
情绪没有好坏,但是发泄情绪的行为,是有好坏之分的。就拿孩子打人这个行为来说,见过孩子开心的打人甚至咬人的,也见过孩子愤怒打人的,更见过孩子以打人来玩耍的。像前面哥哥觉得自己是在保护妈妈,所以打了弟弟。但是妈妈的处理方式是把哥哥关在门外,没有告诉他哪里做错了,也没有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更没有机会让哥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陈昕老师给出了三个教导孩子的原则: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损坏财物。然后再想想什么方式更合适。比如很开心的时候,可以用欢呼、用拍手来表达;很愤怒的时候,可以大喊,或者对着枕头打几拳。
第四步:启发思考,通过解决问题来疏导孩子的情绪
孩子心爱的玩具坏了,很伤心,哭闹不停。父母很多时候会不耐烦,说新买一个就行了。但往往这样并没有让孩子停止哭闹。这时候,我们按照步骤来,先认同情绪,“你的玩具坏了,很伤心”。孩子的情绪得到父母认同后,会平静下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启发思考“让我们看看是哪里坏了?或许爸爸可以修一下。”“这辆小汽车外表没有坏,只是没有声音了。或许它还可以比赛。”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从关注孩子的行为,转变到关注孩子的情绪,一步一步帮助孩子疏导情绪,让孩子学会自我表达和情绪管理。这样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03 科学育儿
为什么现在作为父母越关注育儿,反而发现问题越来越多,却没有办法解决。陈昕教授,给出了解释:中国的父母才接触科学育儿没有几年。过往老一辈的传统经验,又无法做参考。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断层。
现在双职工的家庭非常多,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帮忙带孩子。爷爷奶奶,总是喜欢说,我们当年带孩子哪里有这么多讲究,你看现在带的还不是好好的。然后宠,老人家上一辈都是苦过来的,对孙辈又特别宠。一旦孩子哭就一味的无条件满足。这也是导致父母无法顺利实施科学育儿的一个阻碍。
作者陈昕老师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发展心理学方向。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很多扎实的研究功底。在自己生了两个孩子后,也发现,很多理论没法实际套用在带娃的过程中,需要融会贯通,吸收后,自己举一反三,用理论理解孩子行为,再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前几年,陈昕老师在开通微博后,发现中国家长的焦虑和典型的问题。于是整理出来这十三个被提到和问到最多的育儿问题,提炼成了这一本书。在豆瓣评分8.7分,非常受中国父母欢迎。给予我们中国新手父母一定的育儿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