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天我特别不舒服的时候,孩子走过来问我这道题怎么解?一瞬间感觉心烦气躁,自己的感受是什么造成的,有时候就觉得他人的行为会导致自己的感受或好或坏,我们把情绪归结于他人的时候,就会对这个人产生想法,看法,甚至会有批评,指责来说对方,回头想想,事情本身不是他人引起的,这个生气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是孩子问我这个问题吗?不是,是我不舒服,想休息,真正的需求是我对健康的渴求,
所以,当我们情绪爆发的时候,那个对我们直接造成刺激的行为,往往并不是让我们需要未获得满足的根本原因所在,根源往往在于我们长久忽视的需要。他人的行为只是刺激到我们未获满足的需要,并引爆我们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常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长年累月,积累的一个点突然引爆了,
因此,真正的逻辑应该是:他人的行为刺激到了我的需要,我的需要满足或未满足,导致了我的感受。
我们要经常练习,非暴力沟通持续训练的阶段之一,就是当不愉快的感受生起时,止住行为,建立觉察,我们要感谢那些触碰到你点的那些人,是他们让你点醒自己,觉察你内心真正的需求,从而知道怎么去改善,也能避免产生情绪矛盾,越陷越深,注重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伟大的简单转变,当别人提醒你,让你受到刺激的时候,应该有觉察的时间,这转变开始,转变就是,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从指责和抱怨“他人有什么问题”,转向“什么对我是重要的”“我有什么内在需要”。
让我们不开心的事,自己走路被石头绊了一下,或者别人说了一句你不爱听的话,你就把石头或者这个别人当成假想敌,你是英雄,要打败他,要惩罚他,你把注意力转移在惩罚别人,而不是关爱自己,需求是什么,这个时候你的链接就断开了,“
你就不能少喝点酒吗?”很显然这不是一个有效的请求。第一,它是否定和负面的。第二,“少喝点”很模糊,它并不明确具体。第三,尤其重要的是,并没有告诉对方,我希望你这样做,是为了满足我怎样的需要。
我真的很看重你的健康和我们彼此的陪伴,所以喝完这两瓶啤酒陪我下楼散会儿步,好吗?”这句话既明确具体又清晰,而且是用肯定正向的语言,开放的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