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带娃的日常中是不是孩子经常有不可理喻的行为?
为了某件东西或某个事件而大哭不已,怎么哄都哄不好。
直到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才发现孩子的世界和我们如此不同。孩子的想法遵循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思维,理解敏感期,孩子的执拗和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便可迎刃而解。
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鲸鱼宝现在3岁,每天早上上学是个奇妙的历程。早上不肯起床,叫她起会把自己裹进被子里。这时我会用她喜欢看的海底小纵队来叫醒,海底小纵队集合啦,这里有一只落单的鲸鱼,我们要把她送到鲸鱼海洋(幼儿园)里,拯救鲸鱼,和她的小伙伴一起,宝宝瞬间就起床了。
在门口,宝宝会检查穿好衣服鞋袜,背好书包,带好钥匙,之前有时候忘记带了,我会说憨崽了,宝宝检查完,今天没有憨崽吧。她也掌握了出门的秩序。
在路上,宝宝特别喜欢过减速带,虽然骑车过去很颠簸,我很想绕过,但是宝宝一定要过。还说妈妈你不要怕,我陪你过小坡坡,很有意思的。为了她的有意思,一路上要过十几个减速带。回来的路线绝对不能错,要走上学来的路线。这些都是空间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的表现。我在想可能大人都喜欢平顺的路,而孩子更喜欢探索有意思的路。
放学的时候经常要上厕所,有天在学校接宝宝尿裤子了,老师说放学厕所在打扫,叫她进去尿怎么都不去,嫌厕所脏。这个是真的,在车站,高速服务站地方的厕所是绝对不去的,有时候进入看了一眼厕所就坚决不去了。在家上完厕所扯纸一定要接口平平的,如果不平就再扯一张,看到扯了一地的纸我有点发火,给她说不整齐的纸也能用的,宝宝不会接受。这本书也详细解释了是孩子的审美敏感期,在幼儿的世界里,完整,整洁的东西才是美的,吃的食物,用的物品都是她内在的体现,大人会觉得纸折了少了可以用,不要浪费东西,孩子处在审美敏感期会探索和选取和自己审美相和谐的东西。原来我们每个人幼小的时候,都有对秩序和审美的内在要求,而进入大人的世界,我们往往对身边的混乱和污垢视而不见,这些东西是我们内在生命的外在展现,是我们破坏早期儿童敏感期的一种代价。如果我们保护了儿童审美的历程,我们就保护了自身的道德,道德品质来自于最早期建构的审美。
还想到了占有敏感期,鲸鱼宝之前每天早上喝奶,上学第一天是抱着奶瓶去的,但是很快就自己戒奶了,因为不能把奶瓶带到学校,自己的东西要放在家里。给小朋友分享也是困难的,过年的时候和家里的姐姐玩,姐姐5岁了,想要和鲸鱼宝交换玩具,宝宝坚决不肯,姐姐生气喊她“小气鬼”,她哭了,但是她哭的原因是姐姐为什么不叫她的名字。仔细想想,孩子占有自己的玩具没有分享的概念,还有就是她并不能理解小气鬼的意思,3岁和5岁的差距就是这么大。
有一次在小区玩,宝宝和一个女孩在玩球,后来两个人玩累了去玩其他的东西,过来一个小男孩开始玩球,宝宝立刻冲过来抢球,推小男孩起了冲突,她的理由是球是小姐姐的,别人不能玩。不仅自己占有,还帮助自己的好朋友占有。占有是孩子自我形成的过程中重要一环,和自私是毫无关系的,自私是利益发生冲突时,损害他人利益而满足自己利益,而自我是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儿童出生时是没有自我的,和世界是浑然一体的,儿童成长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初孩子通过占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来区分自我和他人,当其占有了自己的东西,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这要是儿童自我诞生的标志。我们理解了孩子的内心,就不会急着让孩子和他人分享。当然,孩子也会发展,占有—支配—交换—分享,孩子从藏,占有自己的物品,到喜欢与他人一对一交换,最后到喜欢分享物品,一般5岁的孩子已经很享受分享物品的喜悦,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内心过程。
敏感期的话题在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解了敏感期,孩子的哭闹变得有意思起来,开始琢磨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的思路是什么,原来她需要的是这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