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毕业论文的日子压力很大,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成效和认可,极其挫败,难得的北京蓝在我眼里都是雾蒙蒙。咨询中心突然说有我的快递,我不在中心做咨询也快一个月了,从来不寄东西到工作场合,拿到时有点蒙,拆开是一颗通透的麋鹿水晶球,底盘是放着“天空之城”的旋转木质音乐盒。我便知晓是来访者L寄的了。
在师大做实习心理咨询师,我接待的来访者有几十人,临近毕业我将咨询关系全结束掉,这对我来说相当不易。这个水晶球是来访者L在最后一次咨询中提到的,她认为水晶球是最美好的东西,她想留下最好的象征表达感激之情。根据行业伦理咨访关系不能在现实中维持,我看着她说,水晶球就当是我对你的陪伴,以后的日子里,遇到任何困难都能给你一份支持和力量,我希望你留下它。她点头答应了。
我回忆起当时的画面,再看着水晶球,低落的感觉瞬间放晴,让我在阴霾的日子了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动力,感到这份工作是有人惦念的。我无法再去问一问她的想法,因为这段咨询关系已经圆满的结束了。
做咨询是温暖的,也是不易的,脱离在咨询中的会谈,用更专业的视角进行分析。依据心理咨询理论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也就是个案概念化,是咨询师最重要的能力。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双重视角,菲茨杰拉德把自己分成两半,一半沉迷在豪宅中的派对,不醉不归;而他的另一半,却冷冷地站在窗外,派对背后所有的幻灭与失落。咨询师需要清晰的目光,身处咨询室中既要感受到情感,更需要背后的客观分析。
大部分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是从公益咨询开始的,不收取任何费用,不接心理问题严重的来访者。我会碰到许多爱问问题的人,这些问题的背后,有他们各种想法。对想法的解读,也是对人格特征的诠释,他们隐藏着哪些没有吐露的秘密呢,下面是我在咨询中遇到的那些“为什么”和对其背后的解读。
1. 反思
——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老师,我就是想问你,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在我的身上?”
对发生过的一些事情,非常苦恼,有抱怨的情绪。这可能是他们对自我探索的开始,这时我会着重处理情绪部分,让他们抒发出内心的情绪,安静听他们表达,等平复以后,再继续讨论问题。
——对自身思考的方式,渴望获得知识和梳理
曾有个来访者拿着一本《少有人走的路》说:“老师,我看到这里面讲的例子和某些话跟我特别像,我觉得这就是我,你说我到底是不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我才变成现在这样?”。
这类来访者往往对自己有一定的探索,也通过一些方式了解到心理学的知识,渴望对自身进一步的解读和成长。我会展开去讨论他认同书中的部分,再结合具体事件和他困惑的地方进行工作。
2.期望
——渴望权威的解读,依赖他人解决问题
很多家长带孩子来咨询会提出这类的问题“老师,我的孩子总是不上课,你看他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怎么能让他去上学?”
寻求权威的解读一种是非理性的、盲目的,还有一种是理性的、愉悦的。心理咨询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建议,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万金油,一味的渴望在咨询中解决问题,而不在现实中作出努力,这是很多人对咨询的误解,也表现出依赖别人解决问题的特性。对这类来访者一般会澄清心理咨询的作用,也鼓励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改变。
——需要他人的肯定和支持
大部分来咨询的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支持,这能让人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获得一个安全的基地去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3.试探
——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
“老师,我同学总是说我性格太内向,不跟别人接触,性格孤僻、怪异,你觉得我是这样吗?”
这类问题,一般涉及到外界对他们的评价,导致他们怀疑自身的性格和能力,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动。对这类问题的探索,要着重来访者对自身的想法,我会问“他们这样说你,你是什么感受,你对自己是怎么想的呢?”去挖掘外界对他的影响到什么程度,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是如何的。
——操控咨询师和话题,或对咨询关系的不确定
我会遇到很多来访者,一进门就一直讲自己的事情,根本停不下来,并伴随许多无意义的问题。你去打断他,他还会接着去讲述。
这首先可能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模式的再现,这类人很可能习惯性想要控制整个谈话的节奏,也是对心理咨询不了解导致,在咨询中没有建立安全感,让他不能将自己的内心展现出来,而是用以往对他人的方式去对待咨询师。如果关系成熟,我会跟他探讨这个现象,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这样下去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咨询。
4.行动
——逃避行动,陷入行动困境
他们对问题可能有过许多的思考,但是一直在原地打转,不愿付出行动,当你提出一个建议的时候,他会说:“这我也考虑过,但是… …,您说我是不是应该这样做比较好?”。
这时候需要探索是什么阻碍了他的行动,困扰住他不能够向前走。挖掘内心的障碍深入去讨论,而不是跟着来访者的节奏进行。
这些是我在咨询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在咨询室中,这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对问题的分析和解读是咨询师的基本能力。从咨询师的角度来说,提问也是一门技术,提问题的方式是问题越具体,越能展现一个人的思考,太宽泛的问题只能得到一个宽泛的答案,如果从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转而询问“我该做什么才能追寻自己人生的意义”这将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他人才能更好地进行帮助。开放式的问题能让你获取更多信息,而封闭式的问题让谈论的话题更加聚焦,从更有效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