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参加了包括新西兰环境部(MfE),初级产业部(MPI),环保署(EPA),还有土地资源署(LINZ)等跟自然资源相关的各部委的领导力培训,几天的培训下来收获还是不少,记录一下最重要的几点。
1.事实与信念的碰撞。
培训前做了一个自我测评,给我的反馈是我做决策的最主要依据是理性思维,事实和数据。在参加这次讨论之前,我觉得任何可靠的决策流程应该都应当如此。但当来自不同背景,不同类型的人聚集在一块讨论交锋的时候,才让我隐隐感觉到,似乎“信念”也是人们做决策的一大依据。
而后的反思更让我意识到,仅仅依赖过去的事实做决策,就可能不仅会让一位领导者成为“看着后视镜看车的老司机”,更会让团队觉得你缺乏远景/愿景。而历史上真正伟大的领袖,总是能够带领着人们超越过去的事实,看透未来的迷雾,并通过“信念”将人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
2. 领导力是最好的杠杆投资。
我三十多岁念完博士后搞研究,觉得在自己的细分领域的专业能力上“天下无敌”,觉得能做完做好一件事,就是最大的贡献。我以此为傲,拿下了很多项目并担任负责人,也一直持续高质量的产出,但很快就碰到了瓶颈。这瓶颈就是我的时间精力很快就不够用了,后来一句话点醒了我,
“领导者不仅是舞池中的舞者,也是看台上的观众。”
我时常沉迷于自己的舞步,以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细节的聚焦损害了对全局的理解,而追求事物的完美让我事必躬亲,失去了对人才培养的机会。
反省过后我才认识到,团队短期要想出成绩,可以聚焦到“事”,但想长期有发展,而且是长足的发展,必须要聚焦到“人”。
3. 环境激发领导潜质。
我之前认为,好的领袖应该是天生的,因为很多领导者的特质是天赋,例如说勇气、决断、号召以及影响等等。这让我觉得我基本在领导别人这条路上没戏了,因为我就是一个内向的人,不喜欢过多的交际,也不乐意的影响别人。后来认知到原来领导力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风格(leadership style)的时候,对照一看,咦,发现自己好像还有机会!
甘地和曼德拉都是世界公认的领袖,他们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循循善诱,缓缓道来的影响,他们毫无疑问推动了民主的进程。但如果把它们忽然放向丘吉尔的位置,他们的表现恐怕再糟糕不过。当兵临城下时,他们可能还在征求每一个人的意见,如此决策无能,反应迟钝。
同样,打江山和守江山需要的领导者也完全不同。
这给我的启发不仅在于说好的领导者,应当不只一面,而更在于,我们根据自己的特质,应当如何战略性地选择环境和平台去激发我们自身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