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喜欢看别人励志故事,无论是以文字还是影片的形式呈现,有段时间我甚至很喜欢听一个电台(心理FM)里那些好听的声音说些那些好听的话。我们喜欢被打鸡血,然后头脑一热身体一热仿佛高潮了似的,而后呢,没有然后了。但我们还是乐此不疲。
最近看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文章,看了一位同志导演写的书。书里的情节构成的画面和电影一样深刻,同时也不停地跳来跳去(这个算是一种电影表现手法吧,蒙太奇),好似在看走马灯,迷离扑朔好像一根烟吐出来的烟雾一样让人心痒又搔不着。可是我手贱啊,去搜了他的微博。通篇的“老娘”、“琪姐”的自称让上面的雾气如打碎的玻璃一样,“轰”的一声好像有什么被破坏了。我仿佛听到我喜欢的纱朵的声音在我脑里喊了一句:“妖怪还我师傅来”。比现实还要现实的,只有现实了。
仿佛黄粱一梦,这是《台北爸爸,纽约妈妈》。
叔叔是回不来了,哪怕曼曼的思念如葡萄园里的葡萄藤一样不断向外蔓延。
我还没去了解这是哪个年代的故事,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在影射某些特殊时期的作品,作者是不是如后人的解读那样,连块土地连种植物设置房屋里的某种摆设都在暗示什么?如果我是作者,经历过那些年代的人儿,我会选择虚化现实,因为最难受的是那些心情,最想表达的也是那些心情。如果能让我表达出来、寄托出来,我是不会管它是葡萄园还是门口的那条狗,是天上那轮皓月又或者是夜里起来尿尿的嘘嘘声。——《葡萄园》
“旧梦几度缥缈,醒来已经不堪寻找”——这里好像很应景地附上我最近很喜欢的一首歌的歌词,那英的《相爱恨早》。
喜欢看言情小说,因为大多都是大好结果。
喜欢看言情小说,因为想在上面找到你我最好的结局。
——借口,沉迷小说的借口。我最近太迷小说了,躺在床上拿着手机看,就跟以前的人抽鸦片似得。戒。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