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
中山陵几乎是来南京游玩必去的景点,我们吃完早饭便搭乘地铁前往钟山风景区。从苜蓿园地铁站出来便是景区大门,进门买了景区游览车的通票,乘坐着游览小火车一路观光来到中山陵。中山陵不收门票,但是要提前预约,刚进游览车站,景区工作人员就提醒我们,每台游览车的尾部都贴有中山陵预约二维码,可扫码提前预约。妻子上车时就急着预约,因为走得急,我们刚进站游览车就启动出发了,没能来得及扫,我也没有太在意,以为下车再预约也还来得及,所以只顾着欣赏道路两边的美景,没去管预约的事了。游览车刚一到站,妻子就跳下车扫码预约,我晚了一两分钟,结果系统显示:“本时段预约人数已满”,再看下一个预约时间段已经是下午两点半,我们是绝没有时间等的。妻子对我说:“你拿我的身份证试试看能不能进去,我已经来过一次。”还好
检票人员只认身份证和预约码,就这样我顺利通过了检票口。感谢有了妻子的细心努力,才让我有了这次拜谒中山先生的幸运,但遗憾的是没能和她一起前往。
带着既想急切一睹中山陵的真容,又挂念门外妻子的心境,走进这想来已久的中山先生陵墓。走进陵区,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一座石坊,石坊正前有一半圆形广场,广场中间放置一口铜鼎,名曰“孝经鼎”[1]。铜鼎旁边很多游客在拍照留影,我由于心情急切,没有流连于广场和广场上的铜鼎,直奔陵园的大门石坊而去了。顺着石坊往上看,长长的墓道和无数的台阶,一种恢弘磅礴之势跃然眼前。据史料记载,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历时三年多,整座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逾八万平方米,横卧在紫金山南麓,由南向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葬于南京紫金山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愿。临终前一天,孙中山对宋庆龄、汪精卫等人说:“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其实早在1912年3月,孙中山在紫金山打猎时就曾对胡汉民说:“等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人乞此一抷土,以安置驱壳尔。”先生死后被安置在南京紫金山,可以说是完成了他生前的遗愿。
面前的石坊是一座四门三柱冲天式石牌坊,蓝色的琉璃瓦顶,花岗石石柱,正中横额挂有“博爱”石额。“博爱”两个鎏金大字是中山先生亲手题写,因此石坊又名“博爱坊”,是进入陵区的必经之门。
穿过“博爱坊”是绵长的墓道,分辟三道,中间为钢筋混泥土路面,两侧辅道植松柏两行,对称排列有五对长方形花池,池内种有雪松,高俊挺拔,气势雄壮,让人一走上墓道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墓道走到头,是一座横额上写有“天下为公”的宏大建筑,这便是陵门。陵门建在整个陵园中轴线的正中,门前是一块宽阔的平台,左右两侧是绿毛毯般的草坪,坪上对称种有十颗四季常青的黄杨球和六株名贵的千头松,形如伞状,异常优美。陵门外边两侧是半环形的石拥壁,与陵园的围墙连成一体,拱卫着中山陵墓。陵门两侧还有一对汉白玉石狮,张口正视前方,形态逼真,显得陵门气势磅礴。走近陵门仔细观赏,陵门的屋顶是单檐歇山式,覆盖的也是蓝色琉璃小瓦,有三个拱门,两侧门稍小,烘托显得中门高大,门上均有梅花空格紫铜双扉。整座陵门配上“天下为公”四个鎏金大字,显得端庄朴实,雄达豪峻。
穿过陵门,眼前便可看见一座重檐歇山顶式花岗石亭,亭顶仍是蓝色琉璃小瓦覆盖。走过一段平缓的石阶,便来到石亭前,亭内立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落款“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据说,当年建造墓碑时,曾向全国广泛征求墓碑材料,还因为石料体积太大,又极沉重,装船不久就沉入水中,于是又从福建赶制第二块花岗石运到南京。运到南京下关码头,又靠人工滚木,一步一步移上紫金山碑亭工地,耗时长达40余天。碑文则是由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谭延闿先生书写,字为颜体,笔画流畅,结构严谨,雄健有力,碑额上还有阴刻的国民党党徽。
绕过碑亭,眼前是高耸绵长的阶梯,既宏大庄严又充满艰辛,远远望去中山先生陵寝就在前方。我从踏上第一个台阶开始,一步一阶一数,一直数到祭堂前的大平台,共有339个台阶,分为八段,据说象征着国民党参众二院的339位议员,寓意每人作为一个台阶,将中山先生精神发扬光大,“9”又有九州大同的寓意。拾阶而上,抬头看不到顶,30级、42级、54级、……,台阶越来越长,越来越陡,让人从攀登中感受到革命道路的艰辛与困难。
爬上台阶,中山先生的祭堂坐落在阶顶的大平台上,曾有多少领导伟人、风云人物来此拜谒,如今我也站在了先生的祭堂前,一种无比的激动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祭堂采用中西合璧建筑和中国传统式陵墓布局,采取中轴线对称布置,蓝色的屋顶和灰白色墙身,又不同于传统帝陵的金顶红墙,反映了中山先生推翻帝制追求民主的人生愿望。祭堂的墙壁一律用花岗石砌成,显得庄重大气,堂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六个鎏金大字,系先生一生的写照,门正中上方嵌有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系先生一生的人格追求,祭堂檐下是中国古代木式斗拱,但均用花岗石筑成,祭堂的南面有三个拱门,周边门框刻有花纹,门上设梅花空格紫铜门扉。进堂孙中山的汉白玉雕像端坐在祭堂中央,底座镌刻有先生从事革命活动写照的六幅浮雕,两侧墙壁刻有先生遗著《建国大纲》、《建国方略》和胡汉民书写《总理遗嘱》,堂顶正中绘有巨幅国民党党徽。整座祭堂宏伟壮丽,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又略带哀思。堂后是中山先生陵寝的大门,两重门均用铜制成,门框以黑色大理石镶边,上有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门上镌有“孙中山之墓”石刻。走到此处,我没有再往前,不愿去打扰先生的安宁,也不愿就此走到终点。
从祭堂里走出来,胸中的气息长久不能舒缓,站在祭堂前的平台上俯瞰整座中山陵,犹如一座“自由钟”警示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祭堂内的中山先生手持长卷,目视前方,看着今日的中国正在走向繁荣昌盛。
————————
[1] 孝经鼎,1932年由金陵兵工厂制作,是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与国立中山大学师生捐赠。鼎高4.25米、腹经1.23米,重达万斤,壁上铸“智仁勇”,内藏六角形铜牌,上刻戴季陶之母黄太夫人手书的《孝经》全文,因此名曰“孝经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