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不如去闯》,这是90后学霸李柘远写给年轻人的正能量爆棚的励志手册。作者18岁全额奖学金考入耶鲁;22岁职世界最牛投资银行高盛;25岁考取哈佛一边创业一边进修。
我却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读到了学霸背后的母亲有多优秀!虽然与她有关的笔墨仅限于序言和跋两篇。
作者小时候因家庭变故,和母亲相依为命。作为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不但没有亲情缺失的敏感和脆弱,反而乐观开朗、充满爱心、积极进取,开了挂似的一路前行。不得不说,这位母亲才是真正的励志范本!
1、育儿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我要让孩子考上北大!
我要培养一个哈佛研究生!
我要让孩子成为工程师!
我要让孩子做老板!
……
对不起,这都不算是培养孩子的目标,这只是在为孩子制定阶段性的目标。而这本该是孩子自己做的决定。
如果父母的教育目标只是让孩子达成一个阶段性的任务目标,那么之后呢?
柘远妈妈说:“父母的天职是要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优良的体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明白这一点很重要。只有我们清楚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品格,才指导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和引导孩子。
想象我希望看到他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健康的和幸福的。谁能使他一辈子健康和幸福?唯有他自己。
简言之,我希望孩子以后有自己创造幸福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积极乐观的心态,独立的思考能力、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健康完整的人格,提升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作者能在小学二年级明确自己的10年计划,这说明一个人的许多品格和能力是该在8岁之前就形成基础了的。所以千万不能轻视0-6岁的育儿细节。
2、“无为而治”
真正不管孩子的家长几乎难有,而把管教挂在嘴边的父母比比皆是。看到孩子的行为不符合大人的行为规则,就立刻制止!孩子学习不专心,严厉批评!孩子成绩不理想,谆谆教诲!还时常冠以“这都是为你好呀”语重心长的道德压力。
殊不知,嘴上的管其实是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方式。
真正高明的教育手腕应该是不着痕迹地让孩子在自然而然的生活中就形成某种良好的习惯。
无为而治,并不是真的无为,是出招于无形的一种大智若愚的教育哲学。
李妈妈小时候带柘远去旅游,假装自己不认路,由孩子带路、问路,把联系宾馆负责住宿的事交给柘远去处理,平时不陪做作业、不帮忙背书包,孩子的参赛项目由自己完成注册报名手续......
正是这些带着信任和尊重的放手,让小学毕业的柘远已成为非常独立、有主见、开朗而不畏艰险的少年。
很简单的事情,让家长轻松、孩子成长。大部分父母却宁愿打着“爱”的名义百事包干,对孩子说“你只管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就行了”,一边做一边还抱怨自己有多累,到了孩子成年便指望其能突然独立,发现他已经诸事不能自理,还得像保姆一样伺候成年子女的吃喝拉撒。
这是极端例子,却也正是长不大的“妈宝”们的真实写照!
3、母亲,要做最懂孩子的知己。
作者说:“从出生到如今的二十多年里,妈妈没缺席过我成长的任何一个环节。与其说我俩是母子,不如说是忘年交。”
每个人都需要被懂得。如果首先能被父母懂得,那该是多幸福的事!
孩子有很多话可以和朋友分享,却不愿让父母知道,因为父母总是高高在上,不理解就会形成隔阂,隔阂会加大教育难度。所谓叛逆行为多因不被理解之后的一种情绪释放吧。
父母要和孩子成为朋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认真投入、尊重、理解、良好的沟通等诸方面的共同作用。
柘远妈妈的做法是,六七岁开始每天陪孩子侃大山。
父母愿意认真倾听孩子会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尊重,有了这个基础,自然也能听进去大人的话。
认真陪孩子聊天,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还能让孩子和父母形成良性的沟通方式,父母更容易了解孩子的想法、爱好、脾性和需求。也能让孩子更好地接收到父母的思想成果,这简直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教育捷径。
4、最好的教育,是做更好的自己。
作者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妈妈说自己是个大龄女文青,我对此实在不能同意更多。除了嗜书如命,她也为电影痴狂,尤其喜欢法国、意大利和伊朗的片子。妈妈担心我上学和工作太忙,没空欣赏好电影,就把自己写的影评一篇又一篇地E-mail给我,邮件末尾不忘加上一句:难得的好片。有机会你还是自己看一遍,能长智慧哦。”
爱读书和勤学习的女子,格局都不会太小,视野都不会太窄。这样一个懂得在阅读和文艺享受中取悦自己的女子,给孩子的影响也总是自由、阳光而宽广的世界观。
能把孩子当成朋友一般分享好书好电影的妈妈给孩子的影响何止分享本身,是诗一般的生活情调,影响着孩子成为有爱心、有活力、有智慧的人。
而作者在备战耶鲁高考阶段,妈妈更是做了拿不到奖学金的最坏打算,每天上课之余,还默默地多做几份工作,为了让孩子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妈妈也在背后用最努力的态度给孩子做好了榜样。
她,本就是一个有趣、有责任、有情怀、有远见、也有能力的优秀的女人。
没有什么比一个本身优秀的母亲带给孩子的影响更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