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小白聊天,发现他们连最基础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今天就用一篇短文简单说说最基础的理念。
各种文章都说买房是刚需,可是没有一篇文章剖析过为什么买房是刚需,甚至没有一个房产文章小编能把这个问题说透。
安放肉体
所谓的刚需一般情况下是指我们有居住的需求,但是居住的刚需和买房的刚需是同一回事吗?大谬不然,这是偷换概念。
居住的为了休息和睡觉的空间,更进一步是个人活动的私密空间,再进一步是家人活动的私密空间,这些的本质都是为了安放肉体。其实除了流浪汉,这世界上有几尊肉体无处安放?
即使在贵如香港、伦敦的地方,也不会有大量的流浪人口无处居住,他们大多是住在出租房屋中。如果出租屋都住不起的是不是就无处安放肉体?不然,在很多大城市附近有固定的贫民窟,有些贫民在此生活几代人,《贫民窟中的百万富翁》就是描述的这种生活。
安放心情
其实大多数的刚需是一种心理需求(与宗教不同,没有更恰当词汇描述,姑且如描述),比如新婚就必须有房,比如度假区域需要有房,比如需要养老房。这些更多的并不是为了安放肉体,而是由于文化、传统、认知等导致的心理需求。很好的反例就是在东亚国家日本、韩国结婚租房的比例远远高于我们,在同是中华文化的港、台也一样。而海南常年租房养老的人也大有人在。其实从经济角度,度假、养老买房是一种不划算的行为:一是投入成本太高,二是被绑定一个固定区域。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心理上的刚需,是因为房价不够贵,一旦房价足够贵,这种心理上的刚需都会消失、或者转移,看看东京、香港人的选择,也可以看看农民工,他们的心理需求都在家乡,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肉体都安放在城市。
安放资本
在经济社会,绝大部分成本都可以转化成经济成本,绝大多数需求都可以用经济手段解决,所有才有“金钱万能说”(先不讨论对错)。有一种看法是生活中80%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金钱解决。
从改革后三十年看,普通人可以参与的资本增值最佳方法就是买房,所以说与其说买房是安放肉体与安放精神的刚需,不如说是安放资本的刚需。
其实看看2016年至2017年这波行情的恐慌大多来自于资本投入地产不足,而不是没有居住空间或者精神需求无法满足。很多人在微信上问我的人都是有好几套的人,依旧很恐慌,他们的恐慌其是来自于资本安放不足。
只有一种刚需是与资本投资无关的,但是与人力资源投资有关,那就是“学区房”,学区房的本质是享受优等教育资源,也就是学票。学区房的学票在大多数城市可以通过资本替代解决,比如上私立、比如找关系、比如交高费。但是在某些城市,例如北京,的确是不可替代的。这种学区房刚需反而应该是一定要解决的,没有其他办法(所以,建议买首套房的年轻人,最好从学区房入手,除非学区房有替代品)。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刚需的城市或家庭要知道,学区房长期看是没有投资价值的,其投资价值落脚于两个关键词---短期、出售。
以上道理几乎是不言自明的,如果是有一定投资经验的投资者根本不会在这上面纠结。此文仅仅是给完全不具备房产投资经验的人阅读的,故而写得非常简单(实在是没什么值得写)。
最终结论,投资需求才是真正的刚需,如果你有能力在其他领域加2-3倍杠杆,且长期保持20%以上的复合收益率,那么房地产的投资刚需都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