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冰雪浅见译文】
孔子很少直接谈及利、命运和仁。
这句释义历来争论不休,难有公断。根据多年来翻阅通读的不少资料,更有数不清的版本更新,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综合目前不同版本的注释理解,总结为个人观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少谈利 多谈义
孔子教化之道从来讨论的话题都是内有智义勇仁信之修养,外有温良恭俭让之气质,涵养安贫乐道、孔颜之乐的儒家人生态度,故《论语·里仁》一章有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说自己是有志之士追求道义、却嫌衣服不是Gucci、美食不是米其林,这样的人我才不想理他!)。
追名逐利行为从来就不是孔孟之道的向往和追求!钱穆大师说:“利者,人之所欲,启争端,群道之坏每由此。言利之风不可长,故少言之。”又有程子曰:“子罕言利,非使人去利而就害也,但人不当以利为心。圣人以义为利,义安处便是利。”君子怀德,谋道不谋食,日往月来,物生不穷,德盛而大业成!
孔子曾坦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孔子并非不言利,而是言利而重义,主张君子一定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孔子教化弟子向来是大道为先,确实不爱谈蝇营狗苟之小利。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君子道微,夫子志在大道,又怎会轻言利!
《论语》里孔子对“利”一直是否定的态度,是义的对立面,屡屡强调的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等等。我们上中学就知道——孟子见梁惠王第一句话就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故《周易》云:“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谓有天命如此。何需言利?何为物役?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易经》里称作大有。君子只畏大人、畏天命,怎么会在乎什么蝇头小利、天下熙壤?《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且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君子受其天命,察其上下,见利思义,见危受命,率性为道,穷神知化。
二. 少说多做
《论语·公冶长篇》引弟子子贡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子文章可看懂,夫子所说的天性天道我难懂!)南宋朱熹《四书集注》解释说:“文章,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我兄云峰解释说——夫子之文章,皆言性与天道,何不可得而闻也?我深有同感。夫子日常生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燕居洒扫、近到接待瞽师、远至入太庙,无不体现仁与天道。
夫子之所以很少直接宣讲天性与天道,这个用释家说就是——“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的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是真的很难用具体文辞来表达出来。我读《史记》也留意到太史公司马迁也有感叹这一点,他说:孔子很少谈天命,大概是由于很难说清吧。不能通晓阴阳的变化,怎能懂得人性和天命的道理呢?(《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
《论语·雍也篇》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里的“上”,应该是包括天性与天道,和那些天眼未开、任督二脉未开的人论此,无疑与夏虫语冰、对牛弹琴,累死你作无用功罢了!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对于大道,他只传授给天分高的弟子,如举一知十、不贰过的颜回;或老师只说“吾以一贯之”一句就“喏”而出门的曾子,不用拈花微笑就明白老师谈的是忠恕之道。
横渠先生张载在《正蒙》里有解:“爱人以德,喻于义者常多,故罕及于利;尽性者方能至命,未达之人,告之无益,故不以亟言;仁大难名,人未易及,故言之亦鲜”。(用德爱人,故常说义;和不能率天性使然的人,说了也白说;仁是大话题大境界,人要未落到实处,说了也够不着,不如少说。)故,辞取意达则止,多或反害也。
明代大学者焦竑在《焦氏笔乘续集·卷二》中直言——孔子罕言性与天道,不是不言,而是虚位以待。“古人谓暗室之一灯,苦海之三老,截疑网之宝剑,抉盲眼之金鎞(音bī,古代治眼病用的一种器具——笔者注),故释氏之典一通,孔子之言立悟,无二理也。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知儒。’诚为笃论。”焦氏认为:“孔孟之学,尽性至命之学也”。我深以为是。
总之,孔门之教强调力行胜于言语,所以孔子少谈空泛议论和义理,着重实践躬行、推己及人。康熙十六年所编《日讲四书解义》就承此而发挥:曰“夫子教人,有常言者,诗书执礼是也;有不言者,怪力乱神是也。若言之时甚少,谓之罕言。
一曰利。利是人情所欲,然与义相背,学者若有计功谋利之心,则害义甚矣,故罕言之,欲人知所戒也。
一曰命。命兼理气,其故甚微而难测,若专以命言,则将怠弃人事而生怨尤之心,故罕言之,欲人知自修也。
一曰仁。仁包四德,其道甚大而难尽,若强以示人,则学者有躐等之心,故罕言之,欲人渐次以进也”。
总结的如此之好,后学者真要细查深深体会。程子《近思录》曰:“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所以,今天的学子需要做的就是切问近思力行之,无他。
PS:
以下是——
张居正评《论语〉子罕第九的版本,供参考对比:
【译文: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
罕是少。利是人情之所欲。命是气运之流行,如死生祸福之类,幽远而难必仁是心之德。门人记说:夫子平日教人,虽言无不尽,然亦有所少言者,则有三件:利与命与仁是已。盖利与义相反,学者而谋利则廉耻之道乖;有国家者而好利则争夺之祸起,其端甚微,其害甚大。故夫子罕言之,欲人知所戒也。天命靡常,其生死祸福寿夭穷通之理窈冥而难知,幽远而难必,人惟宜尽人道之所当为者,而默以听之。若语人以命,则人将一一取必于天,而怨尤之心生矣,故夫子亦罕言,欲人之自修也。仁具于心,乃四端万善之统体,其道至大而难尽,若强以示人,则未免有躐等之患矣。故夫子亦罕言之,欲人之渐进也。夫观圣人之所罕言,则吾人之所当务者可知矣。
PPS:
同时,附上辜鸿铭英文版本参考: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辜译】
Confucius in his conversation seldom spoke of interests, of religion or of morality.
孔子在谈话中很少提到利益、宗教和道德。
【附录文献资料】
《论语义疏》:“利者,天道元亨,利万物者也;命天命,穷通夭寿之目也;仁者,恻隐济众也,行之盛者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记圣教之所谨也。夫子教人,有常言者,《诗》《书》执礼是也;有不言者,怪力乱神是也。若言之时甚少,谓之罕言。
李炳南曰:《论语》记载孔子所说的“利、命、仁”,多数是答问语。可见孔子轻易不说“利命仁”,所以此章说“子罕言”。
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孔子希言难及之事也。以此三者,中知以下寡能及知,故孔子希言也。
郑汝谐曰:亦尝言之,特罕言尔。《易》之言利,以吉凶指其所入;若明示以利,则启其计度之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使之心有所安;若明示以命,则怠其修为之志。诸子之问仁,皆去其为仁之病;若明示以仁,则难其所入之门。(按:学有次第,不妄为言;执之于言,害于力行。躬修实证,在己;拔苗助长,夫子不为也。仁哉,夫子!)
伊藤仁斋曰:言利则害义,然利国利民之事则不可不言焉;命之理微矣,遽语之则必忽人事之近;仁之德大矣,骤告之则必生轻忽之心。故皆罕言之也。夫子之谨教而尊德也如此。
勉斋黄氏曰:夫子与门人问答,言仁尤其最切者,而所记止于如此,亦可谓之“罕言”矣。况所言不过泛及为仁之事,至于仁之本体则未尝直指以告人也。
刘宗周曰:功利之学,圣人所不言;命与仁,圣人亦不轻言,恐滋人玄远之惑也。今人动喜说“无声无臭是言命也”,又喜说“不学不虑是言仁也”,朱子辟子静“心行路绝,善恶双泯”,曷不曰“圣人罕言命与仁”?古人之学,先拔利根,而终达于性命;今之学者,先勘性命,而终近于利。又曰:三者罕言,即孔子一生学问。
陈祥道曰:仁,人道也;命,天道也。利,则和同天人之际者也。仁命,人所难知;利,人所难为。智足以及此,无事于言;智不足以及此,无足以与言:所以罕言也。孔子于利罕言,孟子于利不言;盖罕言者利之本,不言者利之末。
《论语义疏》曰:利是元享利贞之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其理玄绝,故孔子希言也。命是人禀天而生,其道难测,又好恶不同,若逆向人说,则伤动人情,故孔子希说与人也。仁是行盛,非中人所能,故亦希说与人也。然希者非都绝之称,亦有时而言与人也。
《四书解义》曰:利是人情所欲,罕言之,欲人知所戒也。命兼理气,其故甚微而难测,罕言之,欲人知自修也。仁包四德,其道甚大而难尽,罕言之,欲人渐次以进也。于此见圣人教人,至意有在言语之外者,学者宜深体之。
朱子曰:所以罕言利者,恐人求之则害义矣。罕言命者,恐人皆安于命而人事废矣。罕言仁者,恐人易视之,不于切记上致力。
蕅益大师曰:言命言仁,其害与言利同,所以“罕言”。今人将命与仁挂在齿颊,有损无益。
云门隐者按:仁道至大,天命隐微,语言所难尽也,且人人学养不一,易于滋惑,故而罕言。仁道至大,然亦是人道也,次第以进,勉行安行,真积力久,躬修实证,则自然感通,而命亦知之矣,非知识言语之所能及也。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岂虚言哉!
【参考文献】
《周礼》《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意原》《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稽》《论语正义》《论语点睛》《论语学案》《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说义》《论语古义》《论语会笺》《说文解字》《史记》《四书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