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周起,小宝被同学打的事情,虽然经过跟老师和对方家长的沟通,孩子们达成和解,但小宝每天面对上学的问题时常痛哭,不愿上学。作为妈妈,我心疼至极,但也知道,一方面需要增加陪伴,让孩子的力量逐步增强;一方面不能轻易让孩子因为遇到挫折就退回家里,得让孩子明白上学是必须做的事情,也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坚持、通过战胜困难懂得坚持的意义。
于是,最近两周,孩子和我都在经受着退缩与坚持、心软与狠心的较量和痛楚!
我觉得孩子面对上学,似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谈不出更多信息、痛苦焦虑万分的情况下,我向学校的心理老师和一起学习的老师们求助。在老师们的协助下,明白渐渐明确后面需要调整与努力的方向,并且试着以我小时候的事情为谈资跟孩子聊聊学校、老师那些事,目的是让孩子心里紧绷的那根弦松一松,让孩子对老师的批评有新的认识。
孩子毕竟是孩子,在大人真诚地与他沟通时,也很愿意相信并采纳大人的观点。所以,上学情况开始向好。
以上为背景信息。
一天晚上,先生跟我说起小宝的情况,他觉得我太过焦虑,把孩子的状态看得太严重了,觉得我应该相信孩子,孩子可以走出来,不要被我的学习弄得太在意“创伤”,哪有那么多创伤,创伤也未必造成什么影响;也希望我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的工作上,别总盯着孩子,放大焦虑。
对先生的观点,我表示认同——我确实是太焦虑了,我需要调整状态,不能让自己的焦虑加大孩子的畏难情绪;我需要把注意力往自己身上转一转,而不是老盯着孩子,越盯可能会导致孩子越放大困难;我需要相信孩子,可以战胜困难,成长进步。同时,我也觉得,我需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给到孩子支持,尽可能减少“创伤”。
然后先生说起刚刚知道孩子常被欺负的事情时,我的愤怒和跟他表达的见到对方家长时要那孩子当众道歉的想法,他觉得可笑。其实那天面对这个事情我心里是不舒服的——先生先是不愿回来和我一起去见老师和对方家长,在我的要求(为孩子站台)下,不情愿地回来了。回来后不跟我沟通一句,我问他的想法,他一句“到那儿看情况”打发我。现在,又说我的想法可笑......
我顿时生气了,提高嗓门跟先生说:“我作为一个妈妈,得知孩子常被人打,我气愤、心疼都很正常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跟对方沟通这个问题,要为儿子撑腰,有什么错?如果对方不重视这个事情,做最坏的打算有什么错?你是我心里的支撑,你回来了我心里踏实,而且儿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的重视,难道不好吗?再说,我作为妈妈,在那样的情绪下,想得严重些有什么问题?而且,那天见面之后,看到对方家长,我也没有说一句过火的话吧,都是孩子,都需要保护,我又不是要找事的。你回来我问你的想法,你一句不说;现在你说我的想法可笑。我作为妈妈,有激动的情绪做最坏的打算,怎么就可笑了?你口口声声说很多事情没有对错,可是你的心里满都是对错,你就是觉得我的想法是错的,所以你不屑于跟我沟通,让我的心里惴惴不安。”
先生也不高兴了,质问我:“你想干嘛?你要吵架是吧?”
以往我可能会习惯性地回避冲突,但今天我真的气愤,要吐一吐心里的憋闷:“我就是要跟你说一说。那天我为什么叫你回来,就是觉得你是爸爸,考虑问题更理性,也更冷静,你回来我心里踏实。如果你说'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毕竟是不大的孩子,未必有多大的恶意,咱们看情况再谈',我会觉得你是跟我在一起的,我们是一起来面对这个事情。可是你不屑于跟我沟通,还觉得我的想法可笑。你凭什么高高在上地评判?这些天孩子难受不愿上学,他不是闹人,是心里真的难受,我又心疼,又要狠心把他带进学校,我心里多煎熬你知道吗?我请教别人,求助心理老师,希望能够找到问题所在,希望帮助孩子释放压力,帮孩子战胜困难,我真的心力交瘁!你高高在上,打孩子一顿让孩子上学,你认为孩子只要去了学校问题就解决了;你高高在上,认为我放大问题,制造焦虑。我作为妈妈,我心疼孩子,又自责自己帮不了孩子太多,但我就是再焦虑,再怎样,我也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我和孩子在一起。你作为爸爸,就是高高在上,冷眼旁观!”
先生显然很生气,但此时响起了孩子回家的敲门声,冲突就此中断。
按照以往的惯例,每当我和先生话不投机时,我们会回避冲突,不再沟通,而且先生会和我冷战。但这次冲突爆发之后,似乎不同了——先生第二天主动要求送小宝上学,下班早早回来准备晚饭,还跟小宝讨论晚上跟他玩什么......
冲突也是沟通!看来这次冲突成了我们沟通的破冰之役了!
感恩,我自己终于有一次突破了对冲突的恐惧,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愤怒!
感恩,先生愿意在冲突中看到我的需求,反思自己,并付诸行动!
感恩,我的宝贝,用自己的伤痛来唤醒我们!心疼我的宝贝!
成长之路,还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