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己都说过:年纪越长,就越知道我当初写的是什么意思,可是我希望你不要经历老豆经历的这么多。
大概是吧,他的歌大多一唱就是二三十年,常常听得出旧日的灰尘落在上面的味道。就像,四十岁失恋的人和二十岁失恋的人都会在KTV里唱《领悟》;他27岁写《寂寞难耐》,说“一天又过一天,三十岁就快来,往后的日子怎么对自己交代”,51岁再唱的时候,变成了“一天又过一天,四十岁早过去了,往后的日子不再向任何人交代”;又或是那首连我们这样智齿都没长完的人也从小听到大的《爱的代价》: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那就从《爱的代价》说起吧,相比于林忆莲,我始终认为张艾嘉和李宗盛更称得上是爱情。我真不相信有些人说的“爱需要什么理由”,爱当然需要理由,相同的爱好,相似的脾性,又或是尽管完全不同却又被强烈吸引的某些特质,这都是爱的理由吧,若真说是没理由,那应该是对方有副好皮相。而李宗盛和张艾嘉之间,爱的理由应该是,太相似。他们一起经历民歌的兴起,一起从默默无闻走到当代大师,走过相似的坎坷起伏终于可以笑笑的回看往昔,可身边的人来来去去,他们站在彼此身边的称谓,却只是由好友变为了老友,这么一走就是三十年。大家都因为她在他的演唱会上问了一句“你到底有没有爱过我”而生出无限揣测,以为后面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可是在张艾嘉的口中,他们之间要简单得多:“正是因为我们没有恋爱过,所以才能这么多年都这么亲密。他在创作的时候一定会把写歌的对象当做是拥在怀里的人,他了解她懂得她关怀她的一切,那是在特定的时候会有的默契。”这不就是爱吗?这还不算是爱吗?他为她写“给自己的心找一个家”,多年之后别人问她爱是什么,她说是心里的家。
爱的形式有太多种,不一定非要有“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在心里。
除了情歌,他还写过很多关于自己的经历,说真的,就算勉强听得出沧桑感慨,也听不出个感同身受,可是为什么喜欢呢?我想,是他丈量了的岁月,突然也让我看到了前路上的光吧。《匆匆》这个作品褒贬不一,可是就词来讲,我不知道听哭过多少回:
离家时故作轻松 留给娘的是匆匆 我心隐隐痛
不承认自己仍是小童 未察觉林子里 那软香的风
只留下母亲声声地召唤在风中
满垛啊 咱家桂花香正浓
我上大学之前不知道桂花是什么味道,我大内蒙草多花少,秋天割草时候草被拦腰截断那种带着土腥气的香是我对故乡气味的最深印象。可是我学校里有很多很多桂花,秋天一到,满满的甜香。周六一大早走在开满花桂花的路上,周围行人很少,偶尔有锻炼的退休老教授或者带着收音机或者挽着老伴从我身边缓缓的走过,微风吹过,带着甜味的空气在耳后绕个圈再传到鼻子里,舒服的不像话。每一个秋天到这时候我都会想起这首歌,每年这个时候,我最想家。想着虽然也许以后也会住个每月三百紧挨烟囱的分租房,也会苦哈哈的想着下个月房租从哪里凑,也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可至少回身的时候,家门口有个人,家里有口锅,一直等着我,叫我不怕。就又觉得幸福了好多。
最后,除了dreamer,lover,他还有一个身份,father.《希望》里头,他说:“但愿我能给她一个最像天堂的地方”,每个爸爸都一样吧。可是站在女儿的角度呢,爸爸一般都没有妈妈耐心体贴,他们连打电话给你,也是固定的那几句“你好不好天气好不好还有钱没”,于是每次和爸爸通话,在你回答完“我好天气也好我还有钱”之后,就是不咸不淡的“你叫我妈接吧”,万年不变连时间都差不多固定。可是就像所有的爸爸一样,他也打心眼里觉得全世界我姑娘最漂亮最可爱,也想着现在要做出什么事来以后跟她们话当年让她们觉得爸爸是英雄,也想着把全世界的好东西都捧到她们面前来,于是他为她们写歌,说”这样的歌会很少人欣赏,只献给我家那三个可爱的姑娘“,他的细腻在这些歌更加了一丝小心翼翼的保护,温暖的像是冬天的阳光打在身上,汇成一个拥抱。
如果说好词就像是食物,林夕的像是日料,精致又漂亮;黄伟文的大概是烧烤,辛辣畅快;可李宗盛,就像是深夜小区楼下二十四小时营业的小店里头的火锅面,满满一大碗铺着土豆片豆腐和火腿冒着热气模糊你的眼镜片。就像《深夜食堂》里头说的,这世上不是所有料理都能用星级评价,他的歌就是如此,那是种模仿不来的烟火味,丝丝缕缕都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