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退我不退 社区大学的老师
——志愿者眼中的社区女干部
三十二天的共同生活,见证基层社区的工作,万众一心,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写下一些文字,记录江口社区的女神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零星片段,感谢有她们,祝她们节日快乐!
燕军领飞破春风,
若兰幽谷散芳踪,
婉莹如玉湛微微,
桃李亮台息晓燕,
江口守望终会亮。
这几句话里,藏着江口社区的七位女兵的名字,名字美,她们的故事更美。
我是一名志愿者,2月4日才进入社区工作,可是这段日子中,我结识了社区的这一群女兵,20多天的相处,见证着江口抗击疫情的细微末节,被圈粉。
社区现在8个工作人员,有6个女的,加上一位临时工,在社区是七位女战士。
毛燕军,社区党委书记,防疫指挥部临时书记。
付若兰,社区党委委员,负责社区党务和财务工作,疫情期间配合书记总协调,管理招募志愿者工作安排和防疫物资保障。
李亮亮,社区党委委员,综合治理专干,疫情期间负责街面巡逻劝导,和工作人员的食宿保障。
鲜婉莹,党员,90后,社区民政专干,疫情期间专门为居民的物资代购。
湛微微,预备党员,80后,社区计生专干,疫情期间负责报表汇总,数据上报。
李晓燕,70后,劳动保障专干,疫情期间负责街面上巡回宣传和坚守卡口的重任。
施方兰,厨房的师傅。初七上班。
面对这些干巴巴的介绍,你一定想象不出她们的样子,看到照片,你一定认不出她们是谁,可是当我和她们朝夕相对,一个个鲜活的人就刻在了记忆里,这一段国家记忆中,有一群普通的社区防疫女兵应该被记住。
2月4日,接到了教育局的通知,我们教师志愿者队伍成立,我被安排到江口社区。说实话,我虽然是江口人,可是我只认识我们小区的网格员李小艳,对其他人都是陌生的,也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只是本着党员的职责,服从工作安排。
2月5日,我全副武装到达社区,一到门口,一个带着口罩,穿着红色的马甲的女人就拦住了我——她的眼睛很大,可是有红血丝,但是看上去精神抖擞,一说话,亮堂堂的——首先在门外给我消毒,然后指引我签到,我刚说:“我是志愿者,来报道……”她马上就开始安排我的工作,就是在门口负责进社区的人进行消毒和登记。首先为我做示范,然后简单明了地说明工作流程。说实在的,这份干练果断我还是第一次见。我愣住了,这是谁?
就这样,我还没认清楚人,就开始了我的工作。
就在这个岗位上,我开始认识这个社区所有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从加入志愿者工作群之后,我才知道,刚才安排我的工作的就是社区的毛燕军书记,在工作群里是紫灯阁主。再后来志愿者登记的过程中,才知道毛书记是我的学姐。她记忆力过人,回忆当年的事情,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听着她的声音,第一次迫切地想了解她。不过,她非常忙,说过几句,马上就和驻社区的廖玉华出门去了。
连着几天,我就看她最忙,电话响个不停,不断说话,好像除了下班之前办公室的碰头会,她都没有坐下来过。我觉得她是个女强人。
我认识的第二位就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个子高高瘦瘦,说话柔软极了。防疫工作中,物资的调运和分发是一个重点,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防护用品十分缺乏,每天,志愿者的防护,社区居民的需要,都是付若兰来管理,其实我开始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只是听“若兰,若兰”的称呼,一直对不上号,志愿者登记管理都要找她,每次我都只能看到她匆匆忙忙的背影,匆匆忙忙的脚步,很少听到她说话。
后来,志愿者全都到社区去消毒,宣传去了,社区只留下两个人在,也没人到社区,我就空暇啦,于是我就问,还有没有我可以做的?于是,我认识了第三个人——阳宝,她一说话,我就愣住了,声音好甜,而且是带着湖南口音,大家都带着口罩,我也不认识,可是她从手机微信上给我发了消息,原来我们是微信好友。她就是湛微微。
她请我帮忙输入数据,我挺得意的,打字嘛,是我的强项,一定没问题。可是打脸真香,当我开始输入的时候,我对湛微微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那些数字,那些人名,对我是折磨,我们俩同时做,她输入了一百份,而我才20份,与此同时,我才认识到国家大数据其实就是依靠这些基层的数据汇总才能建立最终的防疫政策的。
即使我们这里是边缘地区,但是数据量也是非常大的,最主要的是外地回乡的人特别多,而且都不是本地原有的居民,志愿者在逐户排场中收集起来的纸质资料,都要靠湛微微一个人来录入电子版,我亲身体验,这个工作很难。这柔柔弱弱的微微也是厉害的人啊。
到了吃饭时间,一个看上去像学生的志愿者找到我,问我们老师有多少人,这个女孩子声音有些嘶哑,可是语速很快,一边说,一边就带我上楼,向我介绍什么时间点吃饭——记好哦,九点之前一定要告诉我准确的人数。这社区的人咋都这样直接呢?都跟毛书记一样干脆利落。我正想着,小姑娘拿出了手机:“我是专门负责后勤的,我叫李亮亮,您记一下我的电话,有什么事可以打我的电话。”这位不是学生,竟然是社区的工作人员,后来我悄悄打听,人家可是81年的。这个个子不高的女汉子在吃饭的问题上一下子闯进了我的心。
婉莹的名字好听,这可是社区女兵中最小的九零后。她担任的是社区志愿者服务中的最繁琐的工作——社区在一月24号组建志愿者“我来帮”团队之后,婉莹就承担了蔬菜、超市供应的沟通工作,每天在农场、超市和社区志愿者之间进行协调沟通,汇总各种居民需要的物资清单,我们教师志愿者到来之后,曾经帮助婉莹分担了一部分到枝江城区购买本地无法购买的物资的工作,我们的老师都曾经感叹这工作不容易,比如婴儿奶粉,都是要固定品牌,现在商家关门,很难找到,要跑很多地方才能买到……可是婉莹的工作却更为复杂。
当志愿者轮换之后,婉莹的工作又增加了一项,就是慢门——解释一下,慢门是慢性门诊用药的简称,每个月,一些慢性病患者需要购药,这些患者无法在普通药店购买,也因为经济的原因,无法现金买——婉莹自己对医院有着一种精神上的抗拒心理,可是为了给江口社区的老人解决困难,她克制着自己,去中医院办理慢门,虽然回到社区,她总是说:“我再也不去了。”可是下一次当医保资料到来的时候,她还是去了。每天,我看着她,上午匆忙地从马店回社区,交药,下午和超市对单子,现在,为了居民的生活,又增加了一项“卖鱼”的工作,婉莹瘦瘦的肩膀扛起了民生的重担,又是一位女将出现了。
防疫战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江口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陆续来到社区认领当天的工作重点任务,进门的时候,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感叹,社区打扫得真干净啊,谁来得这么早!
大家一定不会注意到这位老大姐——施方兰,本来她只是社区原来的炊事员,年前早就放假了,可是1月22日社区的工作人员重新上班,早早晚晚都是泡面,施大姐初七才得到消息,马上打电话要求回来,我来到社区的那天,就为她拍下了很多很多模糊的照片,在拖地的,擦桌椅的,为临时的志愿者做饭的,清理垃圾的……
实在是没人注意到她,毛书记吃饭的时候,看到大姐,说:“幸好还有您,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啊。”施大姐却笑着说:“我这没做什么,你们才是最忙的。”可是我分明看到大姐偷偷捶着腰背,汗湿衣衫。
燕子姐姐是大家的称呼,其实她可不是娇滴滴的小燕子,在社区,除了毛书记的嗓子,那就是燕子姐了。说燕子姐,不能不说他们是夫妻档。
大家都知道,要打好这场防疫战,关键是要做好宣传,防止人员流动病毒传播,让辖区居民认识到阻击传染源的重要性,劝导寻机在外闲逛的居民迅速回家,廖主任和李小燕两夫妻主动挑起了在街面上巡回宣传和坚守卡口的重任。他们都是老江口,江口社区的居民十有八九都是他们的熟人,遇到有人想借熟人关系请他们通融在街上走走,他们总是耐心劝回,遇到有不听劝阻硬闯卡口的居民,他们会严肃给予警告并立即阻拦,为此,他们的嗓子喊哑了仍在坚持,双腿走酸了也不停歇,甚至被不理解的居民漫骂,无论发生什么,他们毫不松懈,他们手持小喇叭,身穿红马甲在江口大道来回巡走的背影己成为江口防疫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在社区里,并不知道燕子姐在社区巡回的样子,但是每次回到社区的时候,燕子姐的嗓子都是嘶哑的,手提喇叭的电都耗尽了。
夫妻携手,其利断金。
她们除了自己分管的工作以外,还有一件人人要做的事情,因为她们又是网格员,每天还要深入居民区,参加入户测体温和登记,摸排,我也跟着去过,走路、敲门,解释,询问,登记,挨家挨户在……
在这群人的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力量,让她们成为了防疫前线的女兵呢?
她们的家庭的支持?
毛书记家里三个人,分散在三个地方的前线,这一个多月来聚少离多——
付若兰两个孩子,托付到老人家,一个多月的封路,只能在电话里见——
湛微微老公在水厂坚守岗位,家里两个孩子无人照管,苦笑自己完全放羊——
李小燕夫妻两个都在社区,可是儿子每天吃泡面,难得一家吃个饭——
我从2月5日到今天3月8日,在社区32天,和这群人一起见证了江口社区零感染,零发病,并且有信心迎接胜利,除了对我的祖国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社区的这群人的信心。
我在社区认识了这一群人,除了这些女兵,社区还有两位——郑亚伟、姚晓钒——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当生活在一起,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成为了鲜活的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把自己放在了阵地的最前沿,用一个战胜病毒疫情的决心,让自己成为了战士。
江口教师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