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元月,一个平淡的午后,这天恰好是腊八节。盯着刚刚打印好的还泛着特有墨香的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证书,心情就像各种原料混合到一起的腊八粥,即使味道已经到达唇齿之间,却也无法准确描述出是什么滋味。回想从学习计算机,到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设计师、系统规划与管理师的完成,不禁感触良多。证书的取得是多年的总结和积淀。于人,可能一文不名;于己,却也算是敝帚自珍。它浸润着自己无数心血,像是多年前播下的一枚种子,缓慢生长,如今终于长成参天大树。软考本身是平平无奇的,然而在梳理以前资料和成果的过程中,回忆起的那些或温暖或惨淡的往事,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纪念的。 一、缘起。2017年,我从部队转业来到了新的单位。面对陌生的环境,难免碰到诸多不顺心的事。傍人篱壁的无奈,为五斗米折腰的心酸,为了自己那丁点儿权益而苦苦相争的卑微……都在不断地消磨我的意志。为了提升自己,转移注意力,我决心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那么该如何梳理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知识体系?如何弥补理论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如何使实践和理论更好的结合?经过深思熟虑,我认定参加考试是较为恰当的路径。一方面,考试能为我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即成功通过考试;另一方面,它促使我以点带线、由线及面,对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有同事向我推荐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经仔细研究,我发觉该考试既紧密结合实际,又兼具丰富的理论内涵,堪称一个理想之选,于是毅然决然地投身其中。凭借科班出身的专业背景以及先前的知识积累,我首次参加软考,便轻松过关,顺利拿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证书。此次挑战不仅激发了我持续学习的动力与浓厚兴趣,也正式开启了我漫长而充实的软考之旅。
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我极力推荐希塞的王勇老师。首先,王勇老师授课深入浅出,他擅长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有效降低了我们的理解难度。其次,他紧跟技术前沿,时刻关注行业热点,并巧妙地将其融入教学内容,让我们得以深入了解最前沿的知识,从而拓宽了知识面和视野。例如,在讲解架构演化史时,他从阿里数据中台讲起,延伸到淘宝天猫合并,再到拼多多的应运而生,将一段技术发展史与现代商业趋势紧密相连,使我们收获颇丰。最后,王勇老师能够突破传统技术框架的束缚,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站在更高的视角,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思维来洞察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乃至人生课题,为我们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启发。听他人授课,本质上是被动接收知识。若想真正掌握知识,必须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在全面了解掌握软考知识基础上,我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独有的学习模式。首先是层次性架构规划。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架构设计至关重要,能让开发人员目标清晰、高效工作。同理,在软考学习中,我也采用架构式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将考试分为三层架构。第一层是选择题,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第二层是案例题,基于底层知识,针对重难点集中考查;第三层是论文,全面检验高级工程师的综合能力,包括项目理解与理论实践结合能力。针对这三层,我采取不同策略。对于选择题层我的对策是对每一章的知识点经过通读,精读和题海强化后,通过联系关联起来制作成知识导图。此制作过程既可以重温知识点,做成的知识导图又可以成为临近考试时快速统揽考点、要点的纲领性工具,从而达到了收可以俯瞰全局突出主干,放可以查漏补缺强化枝节。在应对案例题时,我的策略是在熟练掌握真题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解题过程中,积极融入自身的工作经验,再配合日常的深入思考,这样就能使那些原本晦涩难懂、读起来都费劲的案例题变得容易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当完成一个案例的学习后,我会针对其中的重点和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细致的复盘,同时结合题库进行反复练习,并建立错题集。通过这种方式,每次都能获得新的理解与新的收获。撰写论文时,我着重运用逆向工程与部分复用策略。借鉴软件工程中这两项关键理念,我在论文学习中采用如下方法:首先,选择一篇评分较高的优秀论文,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探究其优点所在以及这些优点是如何体现的。这其中包括对摘要、引言、过渡段、主体内容和结论等各个部分的形式和优点进行拆解。完成拆解后,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和整理各部分中的优秀段落,构建自己的论文资源库。在此基础上,最后一步是结合自己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复用和拼接,从而形成一篇既融合了优秀论文特点又极具个人风格的论文。其次,敏捷性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在软件开发方法论中,我们接触了结构化开发与敏捷开发两种方法。敏捷开发凭借其快速、高效、低成本的优势,在实际项目开发中备受青睐。同样,在软考学习里,我们也可借鉴敏捷开发,实施敏捷学习。具体而言,学习伊始便分段推进,每完成一段便排查易错考点,剖析错误根源,纠错后再启动下一段学习,如此循环迭代,方能确保学习高效。这样的学习对策对于动辄几百页甚至上千页的软考教材有着妙不可言的作用。最后,高可用性学习策略在备考进程中同样不可或缺。对于实际系统开发领域而言,高可用性堪称除功能性之外最为关键的系统评价指标,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而在我们备考软考的过程中,也不妨借鉴高可用性学习方法。在日常复习时,工作与生活上的诸多事务往往会对学习计划的正常推进形成干扰。此时,我们便能参照高可用性的设计原则,在拟定学习计划之际,同步规划一套备用方案。如此一来,一旦原学习计划受阻、无法顺利实施,即可迅速启动备用学习计划,保障学习进程持续推进。
三、困境。首先,疫情对我的备考之路造成了重大影响。在我备战系统分析师与系统架构设计师考试期间,遭遇了两次考试因疫情防控在前一天被紧急叫停的突发状况。考试取消的那一刻,我内心满是沮丧与失落。为了考试,我倾注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满心期待借此证明自身实力,却因考试取消而仿佛一切努力都化为泡影。但是,我也明白,疫情是无法控制的因素,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因此,我不能让这种情绪影响我的学习和生活。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这次考试的取消看作是一个契机,一个让我更加充分地准备的机会。我利用这段时间来回顾和巩固我之前学过的知识,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能力。终于在我的努力下,通过了系统分析师和系统架构设计师两门考试。其次,奶奶的离世对我影响深远。2024年,距离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仅剩不到一个月时,我最敬爱的奶奶永远地离开了我,这一打击远超疫情期间的考试取消。巨大的悲痛如影随形,让我难以静心复习。我曾以为,随着时间推移,内心的痛苦会逐渐淡化,然而并非如此,它宛如一根深埋心底的刺,不时地刺痛着我。既然无法让它消散,我便选择坦然面对。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带着对奶奶的思念,坚持备考。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刻苦努力,我不仅顺利通过了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更在知识与精神层面都获得了巨大成长。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最爱我的人终将离去,而我将带着对她的思念,勇敢地继续前行。
四、感恩。一是感恩前辈的榜样引领。“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转业后,作为一名信息化领域的新丁,生性懵懂,有幸结识一位德艺双馨的前辈领导,喜获传业解惑,不胜欣喜。他一人连过四门软考的成功经历,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皓首穷经的工作风格,对我来说不啻为泰山北斗。多年来的执卷叩问,多年来的立雪求经,使我受益匪浅,有所建树。二是感恩学友的互帮互助。“河西幕中多故人,古人别来三五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感谢软考网友将首,你我虽相识网络,但多年来软考路上相伴、相惜、相助,皆历历在目。友之学识、慷慨、博学,尽在吾心中。只愿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他日异乡,与君相逢,共述衷肠。三是感谢陪伴我的妻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你牺牲时间,为我照顾家庭,使我能够心无旁骛投身于软考事业。与你相伴的日子里,有欢乐,有悲伤,有共鸣,有争吵,磕磕绊绊,但仍然甜蜜。四是感恩单位和领导的开明支持。“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感谢领导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真实的项目支撑,使我可以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五是感谢自己。纸短情长,一言以蔽。愿未来的我,回首这段往事时,能微笑着对过去的自己说:“辛苦了,那段时光真的很值得。”
最后,以此段作为本篇终结。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