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上,我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将“学为中心”的课堂落到实处。
为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育学、心理学的领悟,设计了课前挑战题或预习题,并进行打印。同时,为节约纸张,在预习单的背面精选部分习题,希望在孩子们学习了新知识后及时通过练习进行巩固。一般情况,一天两次作业(早晚),一次一面。
在学习新课前,学生先进行挑战,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是学生独立进行思考的机会,是课堂上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地、个别的学习基础上。有了这样的独立、深入地思考,才能在课堂交流时,在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引导启发下,开辟出尽可能大的最近发展区。
因此,我们的课前挑战题(预习题),需要的是孩子独立完成,在真实地经过思考后,有困难可以寻求帮助。但,必须是独立思考后的。这中间,一定要防止不加思索就找答案,求助。更可怕的是,抄袭,或是他人(监护人或辅导老师)的简单告知(直接“灌”)。这两种行为,标准的饮鸩止渴。后果是孩子的思考力丧失,越来越浮躁,越来越依赖,导致毫无自信心以及解决问题的勇气,总想着投机,不劳而获,长此以往,孩子的畸形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是很省事,但知识真是这样进入大脑中的吗?答案是否定的。知识不是水,大脑也不是容器。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是通过不断的形成和完善自己的内部结构来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这种内部的结构简称图式。认知的发展,就是图式的形成和改变。而这一过程受三个因素影响:同化、顺应和平衡。
简单的说,帮助孩子,促进孩子认知发展,真的不是很容易的事儿,需要一定的专业水平,起码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吧。不负责任的处理方式,不客气地说是在坑孩子。如果不会启发引导,建议你放手孩子去独立完成。这样孩子在课堂上,会积极寻求对错,进而有所收获。
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孩子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这需要家长经常鼓励孩子举手发言,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可以说,经常不发言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把自己的想法主动展示出来,才可能更好地得到点拨、启发和引导,同时解决问题的思路会越来越清晰、有条理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更好地提高。
学为中心的课堂,孩子是课堂主人,老师少讲甚至不讲,如果孩子不参与,不与其他同学或老师进行对话交流,不主动展示自己,,完全寄希望老师讲,缺乏学习主动性,那么孩子会掉队的。这些,需要家长朋友提醒孩子转变学习方式。
零零碎碎说了这些,你知道怎么帮助孩子学习我们的数学了吗?那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来成就孩子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