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目标"这一章节,开始令人觉得有些难以读懂(可以说是处于似懂非懂阶段),但还是努力联系上下文,力求先"获取知识"。我想,在教师自己学习此书的过程中,我们目前达到的程度,也只是"获取知识",而非真正的"领悟理解"。若要想真正地领悟理解此书中的要点,非今后多次运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技能不可!
关于目标的确定,我们应该充分强调长期目标的优先次序的重要性。从整体角度看,教师教案的最大缺陷就是在课堂、单元以及整个课程学习中缺乏重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没有强调对大概念的深入理解,没有培养完成核心表现性任务所需的能力,而仅仅是陷入成千上万的零散知识和技能之中。因此,只有对学习最终目标的优先次序形成一致意见后,我们才能够对要教什么、不教什么、重点是什么和需要弱化的是什么作出合理的判断。
不同类型的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和评估方法。记忆策略开展的活动,可以利用选择题、填空题等进行测试,而有指导的实践和反馈、有指导的讨论等活动,可以通过使用绩效评估(例如写作等)来判断学习效果。
当然,根据标准制定教学计划时,通常会遇到三种常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可以称为"超负荷",内容标准中罗列了大量条目,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第二个问题就像童话故事中的情形一样,有些标准太宏观了,有些标准范围又非常小;第三个问题是内容标准的制定不清晰、不一致和不连贯。
因此,作为教师设计者,我们需要更仔细的查看,在这些内容标准中反复出现的关键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就会对教学任务有更好的理解。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作出慎重的选择,明确教学重点: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各部分内容之间是如何衔接的?我最应该关注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是最不重要的?通过划分重点学习内容,大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大概念作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发挥着"概念魔术贴"的作用,它们有助于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并使之在大脑中得以巩固。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知识联接,使其不似散乱的珍珠,分散割裂而不成系统,容易被人遗忘,而是互相联系成一条珍珠项链,系统、易管理、宜应用。
于是乎,"大概念"这个名词闪亮登场了!它相当于一个车辖,能使车轮固定在车轴上,使大概念与相关内容知识联系起来。能够被称为大概念的,都是因为它们能够强有力地解释现象,提供了对科学的综合考察。大概念是学科的"核心",它不同于基础概念,仅如词汇所说明的那样,是进一步工作的基础,比如说定义、积木搭建技能、借阅规则等。获得一个学科的核心大概念有时会非常缓慢,学生需要通过教师引导的探究学习和反思才能获得。大概念不只是另一个事实或者一个模糊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种概念性的工具,用于强化思维,连接不同的知识片段,使学生具备应用和迁移的能力。
围绕大概念确定教学优先次序的有用框架可以用三个嵌套的椭圆形来描述。除三椭圆图外,课程设计者在确定大概念时可以考虑以下策略:1,仔细研究内容标准。2,在标准文档中,圈出反复出现的名词来强调大概念,圈出反复出现的动词来确定核心任务。3,参阅现有的可迁移概念列表。4,对主题或内容标准提出以下一个或多个问题:为什么要研究?研究什么?是什么让......的研究普及?等等。5,从相关且有提示性的一对词组中产生大概念。
最后,我只是想说,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经常针对那些知识和技能目标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部分内容能使我们具备哪些重要能力?"如此,通过将每个学习项目看成是以某种特定方式进行的思维"训练"及行动,即在学科中"做",那么我们就会像教练那样,对正在进行的结果("学习")变得更加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