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和我聊天,问我说:“自己平时太强势,心里总是缺乏安全感,这个是不是和原生家庭有关。”
什么是原生家庭?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出生并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它包括了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家庭氛围等要素。
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我们学会了最初的交流方式,形成了对世界的基本认知,也悄悄种下了性格与价值观的种子。
原生家庭的影响深远而复杂,它可以是温暖的避风港,给予我们无限的安全感与力量;也可能成为心灵的枷锁,让我们在成长的路上步履维艰。
正如阿尔佛雷德·阿德勒所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环境,俗话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至于这经难念到何种程度,只有当事人才知道。有的家庭参透了这本经,就变得幸福和谐;而有的家庭,把经念错了,可能就争吵不断。
于是,很多人把原生家庭当成了自己不幸的来源,也给自己的很多问题找到了借口。
比如,有些人性格很强势,掌控欲很强,另一半如果没有及时给他回信息,就感觉天塌了一样,极度缺乏安全感。
往往就会很容易联想到原生家庭中是否因为父母感情出现什么变故,或者父母太强势,导致自己有了这样的性格。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对我们的性格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一路的成长,都伴随着家庭的影响,变成了现在的自己。
但也忽略了一个现实,作为成年人,我们已拥有了选择权与重塑自我的能力。
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中所说:
“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加安心。”
原生家庭的确塑造了我们的一部分,但它绝非决定论。正如一棵小树苗,虽生于石缝之间,却仍有向阳而生的可能。
当你对自己有了这样的疑问,发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不对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了去改变的理由和动机。
但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不对,却害怕去改变呢?
卡伦·霍尼的《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提到,这种感觉的升起来源于以下原因:
一是害怕生活的平衡被打破,好不容易建立的防护体系,又要重新调整,这个过程充斥大量的不确定性,让人心焦;
二是害怕暴露,有些人的信念是自己的面具一旦被扯破,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会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嘲讽,失去自己现在所有的一切;
三是担心情况变得更坏,失去自己的理想化形象,丧失自己心中的优越感。
当我们期待做出改变时,其实是对自己的现状心存不满,甚至存在着厌恶自己、否定自己、质疑自己的情绪,渴望在改变后,能够实现理想自我。
但人又总是容易屈服于恐惧,而改变都会伴随着恐惧,因为谁也无法确定“改变”的结果是好是坏。对于未知和不确定的东西,越是去怀疑,越是不敢去选择。
人性就是趋难避易的,当你习惯了待在舒适区,即使这个舒适区让你痛苦,但比起面对改变的不确定性,你宁愿习惯这个痛苦。
正如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所说:“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然而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
而具体的时间一旦便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想要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
《认知觉醒》中说:“恐惧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货色,你躲避它,它就张牙舞爪,你正视它,它就原形毕露。”
面对恐惧和痛苦,有时候我们就是需要那么一点点勇气,因为内心之所以不安,皆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正面面对。
弱者总是喜欢为问题找理由,逃避自己的责任;而强者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会纠结在过去的痛苦当中。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已经有了自己做主和选择的权利,即使原生家庭在过去对你造成了影响,但现在的你,有了重新为自己活一遍的权利。
你有自己的工作,你有自己的家庭,你有着独立的思想,即使孤身一个人,你依然可以养活自己。
而这,都是你重新开始,改变自己的资本。
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拥有面对过去的勇气,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接纳自己的过去,无论是美好还是伤痛,都是构成今日之我的宝贵碎片。接纳,不意味着沉溺,而是正视并理解那些经历如何塑造了现在的你。
接着,学会设立边界,保护好自己的情感空间,不让过去的阴影继续侵蚀现在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做出选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不知道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过这样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因为长大后,我就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会再被父母束缚和管教。
我想,这其实也是一种脱离原生家庭,让自己形成独立人格的初衷。
只是长大后发现,反而小时候的这些愿望逐渐被抛之脑后了,反而没有了那时的冲劲和叛逆。
小时候,我们有很多事情没办法选择,虽然有很多美好的愿望,但没有能力去实现,只能被动地承受着家庭的给予。
但现在不一样,你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方式重新活一遍,按你自己的想法去设计未来的生活。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有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而改变自己,重养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大量的阅读。
比如你总是感觉自己太强势,掌控欲太强,以至于让身边的人都感受到了压力,家庭关系变得不和谐。
最常见的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在望子成龙的压力下,家长希望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别落后于别人。
而孩子在家长的压力下,精神变得极度紧张,抑郁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这时就可以看一些沟通类或者亲子教育类的书籍,你会明白这个行为背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推荐书籍:《不强势的勇气》《非暴力沟通》
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有着自己的思想,而且人都是有叛逆心理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
当你的想法改变以后,就会学着如何去和孩子相处和沟通,放过了孩子,其实也放过了自己,家庭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
再比如,你是讨好型人格,总是感觉到自卑,不断地寻求别人的认可,面对别人的要求,不懂得拒绝,满足了别人,却委屈了自己。
你就可以去想,这个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讨好,结果会怎么样?
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关系破裂,对方都不介意失去你,那你有什么好介意的呢。
讨好型人格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害怕失去,害怕孤独,感觉如果拒绝了别人,就会不喜欢自己,导致这个关系破裂。
我们需要在别人的认可中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而这可能是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造成。
而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去读一些心理学或者人际关系方面的书,强大自己的内心,去书中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推荐书籍:《被讨厌的勇气》《不去讨好任何人》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也就会舍弃真正的自我。
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当你知道哪里有问题,想要改变,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只要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我们就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通过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知,就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读书,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也是一次自我重养的旅程。
它让我们有机会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过去,以学习者的姿态拥抱未来。
在字里行间,我们学会了宽容、理解与爱,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爱自己,如何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
或许,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书写接下来的人生篇章。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原来,把自己重养一遍,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它需要的,只是那份愿意开始,并持续下去的勇气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