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各大中小学生的期中考试告一段落,孩子的分数以及排名再一次牵动了家长们的神经。
无论考得好考得差,怎样处理才能给孩子积极的回应,帮助他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发展?
1、中国家长为什么这么重视分数?
家长狂热追求好成绩的背后,隐含着两个推理:成绩好→上好大学→好工作→好前途
成绩差→上差大学(或考不上大学)→差工作(或失业)→没前途
一个小孩6岁才会说话,10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你能说他是差生吗?他叫爱因斯坦。
一个孩子高考考了3年,第一次英语只有33分,后来他开了家名叫“新东方”的英语培训学校。他叫俞敏洪。
一个孩子高考也考了3年,第一次数学考了1分,第二次数学考了19分,第三次数学才考了79分。他叫马云。
如果孩子确实尽力了,在自己年龄段里应该知晓的知识也都具备了,家长再过分苛求孩子的分数,比如孩子最好的成绩也只能考到班级第15名,却要求一定要考到前3名,就不可避免会对孩子造成过剩的压力。
2、家长法则第一条:成绩与成长相比,成长永远是第一位的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80%的学生都不清楚自己在考试中真正存在的问题,85%的老师和家长对问题原因也没有做到追根溯源。
那么怎样解读期末考试分数,才能挖掘出孩子的提升空间,帮助他进步呢?
原因1:对基础知识、基础概念、基础原理的掌握不广、不深、不透。 对策1:对题目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认真复习巩固,理解透彻。
原因2:对运用基础知识、基础概念解决综合问题的技巧不会、不熟。 对策2:从一道题上升到一类题,多做练习,熟练掌握这一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和答题要领,真正融会贯通。
原因3:审题不仔细、计算失误、考虑不周、碰到大题产生紧张畏惧心理等非智力因素。 对策3:有意识锻炼自己应试技巧和应试心理素质,保持平常心,养成答题完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单科成绩:要把前后几次成绩纵向比较,还要与其他同学成绩横向比较,分析这门学科成绩的发展趋势:上升、下降还是振荡不定?
如果孩子单科成绩下降幅度较大,家长要适时与孩子沟通,找到内在原因(有较大面积薄弱知识点、技能点)和外在原因(对该学科缺乏兴趣?临场发挥适当?和该科老师的关系?)适时激励孩子,而不是训斥孩子,防止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总体成绩:把多次总体成绩进行比较,找到优势学科、弱势学科,制定保优强弱的策略,才会有提升的空间。
当孩子的总体成绩剧烈下降时,家长一定要重视这个信号,这表明孩子学习不在状态,早恋、网瘾、痴迷武侠言情小说、结识一些贪玩的朋友等,都会令孩子分心,这时家长要沉着冷静,不要逼孩子,不要刺探孩子隐私,与孩子耐心、真诚交流,让孩子主动说出心理困惑,和他们共同面对成长的苦恼。
小刚和小明期末考试英语都考了100分,但小刚每天需要花1小时复习,小明每天只需要花30分钟,虽然最后成绩是一样的,但从投入与回报的比率上看,小明的学习效率明显更高。因为小刚每天集中一小时复习,小明则早中晚各花10分钟复习,英语作为一门记忆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多次重复利于记忆,所以采用零碎时间分散复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听到这些讽刺,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时间久了,就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我妈总骂我笨,我是够笨的。”表面上看他们对父母的讽刺、挖苦无动于衷,其实这种内伤很难医治,儿童心理医生观察就发现,那些看起来无精打采、自卑内向的孩子,肯定是在否定批判的环境中长大的。
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最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接纳和帮助。回到最初那句话:不要因为追求成绩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只有孩子真正成长了,成绩的提高才不再是难事。
更何况,孩子早期成绩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
6-12岁阶段,是阅读能力(即学习能力的基础)长足发展的最黄金时期。
这六年,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海量阅读、大大提高阅读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一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如同种子,需要条件才可以发芽生长。这个条件就是海量阅读和动手动脑的游戏方式!如果一个孩子从没有读过一本好书,甚至从没读过一本超过10万字的书,而是把大量时间都投入到学校课本和大量作业里去了,那么这个孩子的天赋聪明就被饿死了!
一般而言,一二年级孩子每年阅读量不能低于100万字(正常是100-200万字之间),二三年级每年不能低于200万字(正常是200-300万字之间),四五六年级每年不能低于300万字的阅读量(正常是300-500万字之间,有的阅读量大的孩子可以每年达到1000万字以上)。
6-12岁小学阶段的孩子,不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是因为小学课本的单一性和肤浅性,远远不能满足一个孩子的大脑成长的需求。
之所以说,小学阶段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是因为孩子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去了,自然就没有时间大量读书,而这如同丢了西瓜捡芝麻。这样的投入即便考了高分哪怕是满分,对孩子的未来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小学阶段是植株成长刚打花苞(打基础)
初中是含苞待放(努力发展) 高中才是怒放的阶段(冲刺高考)
大学却是新的更高一轮回的成长过程:更多的博览群书和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打下进入社会的基础), 20-30岁走向社会后,植株拔节成长、刚打花苞(做社会的学生), 30-50岁是含苞怒放(经验丰富、精力旺盛、创造社会价值,把灿烂和芳香绽放出来!), 50-70岁是结果阶段(人生的收获季节)!
不管怎样,请鼓励孩子们再接再厉,在人生的长跑旅途下,永远保持信心和努力,这才最重要!